第二百三十八章 司州碰壁(2 / 3)

想到這裏袁紹不禁猛一激靈,不敢在向下去想。這時候,沮授急忙又道:“主公不可猶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主公若是不出兵,那劉備必然會出兵相助徐州,若是劉備一旦再占領徐州,主公主公縱然再占並州之地,也將無力與劉備分庭抗禮也。”

這時候,許攸也再次開口道:“主公,公與所言極是,主公不可猶豫。曹操固然是打著為父報仇的旗號,其實是饞涎徐州已久,為父報仇隻不過是一個出兵的理由罷了,若非袁術與公孫瓚合謀徐州,曹操擔心徐州為二人所得,絕對不會在兗州糧草之荒未過之時起兵的。況且,曹操在徐州每攻克一城,都下令屠城,殘暴不堪,已經惹得天怒人怨,主公此時出兵乃是順天應民,乃是正義之師。何況,當年十四路諸侯結盟之時,主公乃是右盟主,此次曹操罪惡滔天,主公正可以盟主身份兵征討,有此理由,劉備素來以仁義標榜,決然不敢趁虛偷襲冀南,是以主公不必憂慮北上之敵也。”雖然沮授和許攸的觀點一樣,但是平日兩人的關係並不怎麼好,因為許攸為人貪財,甚為沮授所看不起,但是許攸之謀不在沮授之下,這一點讓沮授對許攸十分欣賞。

袁紹心下更是犯了難,他手下有六大謀士,除了田豐與審配被袁紹派去涼州聯絡韓遂,以期日後兩路進攻雍州,剩下的四人中,許攸和沮授都主張兵兗州,郭圖不讚成兵,二比但是加上自己也有不打算出兵之意,就是二比二平了。想到這裏,袁紹不禁向一直一言不的逢紀看去,無論逢紀是那種觀點,都會是三比二的結果,自己到時候就使用票數最多的這種觀念,後人常用的少數服從多數,最初的明者便是袁紹。

逢紀本來一直沒有說話,聽著沮授和郭圖之間的爭論,覺得兩人說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便不準備再言了,此時看到袁紹向自己看來,逢紀便知道袁紹心中已經犯了難,因為袁紹有一個習慣,當決定不了的時候,袁紹從來不會開口問誰,隻會拿眼睛去看,袁紹看誰,就等於說要這個人言表態了,袁紹的一眾謀士都知道袁紹的這個習慣,所以逢紀不說話是不行了。

但是,逢紀卻也為難,無論自己采用哪一種方案,勢必要得罪另外一方。而逢紀的個性正是“和稀泥”的那一種,是以在袁紹的謀士當中,逢紀是從來不參加任何的鬥爭的,加上為人圓滑,人緣是最好的一個。此事若是換了田豐或者審配,結果自然就大大不同了,這兩個都是性格剛烈的主,向來忠言直諫,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委屈自己的見解,做那罔佞之人。

逢紀輕咳一聲,稍一思索,向袁紹抱拳道:“紀以為公與和公則之言都有道理……”袁紹乍一聽,心中便暗罵道,廢話,汝這是什麼狗屁意見,要聽聽汝之意見,這倒好,來了一句兩邊都不錯,早知道這個逢紀是個滑頭,果然滑頭滑得厲害。

說了第一句,逢紀也覺得這樣說下去不妥,不但主公討厭,眾人可能都會反感,於是話路一轉道:“但是,以紀來看,還是不出兵為上策。兗州雖然糧草不濟,然其實力與冀南相差無幾,主公率軍奇襲兗州,若能一擊得手,乃是因為曹操率大軍在外,兗州防力不夠。然而,眼下天下大勢,昔日同盟早已解散,關東諸侯不再以董卓最最大敵,反倒是彼此互相拚殺,以為擴土納民養兵。所以,安能知道主公率軍攻襲兗州之後,劉備不會突然兵冀南,如此主公豈不要步上曹操之後塵,陷入同曹操爭奪兗州之困境,待到兩敗俱傷之際,必然會白白便宜劉備也。”

聽了逢紀的話,許攸便已知道這次袁紹是絕對不會兵兗州了,暗歎了一口氣。果然,袁紹聽了逢紀的話,便下定決心不兵,準備打陳登回去。沮授心中也是暗歎,這次的機會看來要白白喪失了。

這一點就是田豐和沮授不一樣的地方,在曆史上,田豐和沮授都是袁紹的謀士,而且兩人的智慧相當,同為袁紹所重用,隻是田豐為人剛烈,即便袁紹不同意,也會冒死進諫,最後弄個不歡而散,而沮授卻不一樣,一旦覺得袁紹已經下定了決心,便不再多言,畢竟多說無用。

於是,心中有了決定的袁紹道:“紹正是如此所想,此次救援徐州之事就此作罷,明日讓人打陳登回去,諸位若無他事,可就此散去。”

沮授突然又道:“此次兗徐之爭,主公置之身外,並不參與,但是劉備必然會出兵。主公可趁眾人的注意力都在兗徐之時,兵指並州,將之拿下,如此一來主公也可實力大增,況且並州與羌胡接界,主公向為缺少馬匹不能組建大規模起兵團而心憂,如此主公之憂可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