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安東良策(3 / 3)

這幾個老翁這才相信劉備之言非虛,另外幾個老翁也是急忙跪下,口呼燕王千歲。劉備急忙命幾人起來,讓他們退下去,並且每人賞五金,這幾個老翁哪裏肯要般推辭,但劉備欲以此樹立威信,每人五金自是少不得分毫。

這幾個老翁退走之後,劉備讓公孫度重新落座,笑道:“不想升濟竟如此得遼東百姓愛戴,孤深感欣慰,有升濟坐鎮遼東,孤也放心也,自此之後,孤便可全力南下與東進,再無後顧之憂也。”

公孫度急忙又謙遜一番,劉備又問:“升濟,不知遼東與之周邊鮮卑、高句麗以及三韓關係如何?”

公孫度聞言一愣,隨即便明白了劉備之意,急忙答道:“回主公,東鮮卑有三大部落,彼此製約,互不信服,是以數年來,從未有過鮮卑鐵騎南下之事。三韓之情況與東鮮卑相差不多,也是彼此製約,沒有北上之雄心。東部除了高句麗之外,還有夫餘、婁挹、沃沮三國,遼東人稱之為塞北四國,此四國中,高句麗強,而夫餘、婁挹、沃沮三國為弱,高句麗常常對其餘三國用兵,疆界不斷擴大,其餘三國雖然又恨又怕,卻又因各自利益而無法聯合共敵之,日漸被高句麗蠶食。然高句麗國王的野心並不單在塞北三國,更是常有進犯我大漢之心,度做遼東太守之後,曾經查過遼東記載,現五年之內,高句麗曾經七次犯境,使得遼東郡之北的玄菟郡盡陷於高句麗也。”

劉備點了點頭,暗道,果然與自己所知一模一樣,看來軻比能身亡之後,幽州之患已經不在鮮卑,而在於高句麗也,若是不能有一安東亮策,隻怕必然會對自己日後爭鋒中原有所牽製。

劉備問道:“不知升濟可有安東良策?”

公孫度在劉備問遼東與周邊之關係的時候,便猜到劉備接下來會有此問,於是便不假思索道:“主公,且允許屬下介紹一下遼東周邊諸國情況。中鮮卑軻比能部敗於主公之,軻比能也在那一戰中身亡,使得中鮮卑部落群龍無,其部眾分別被西鮮卑步度根以及東鮮卑的闕機部落所並,使得東鮮卑三部落均衡勢力被打破,雖如此但對幽州局勢並無影響。三韓彼此製約,也是依然,並不畏懼,唯一可慮者乃高句麗也。高句麗雖然是一個國家,卻是由沸流部、多勿部、椽那部、貫那部、桓那部五個部落共同組成,也就是五部之政治聯合體,高句麗王對各部之統治主要表現在對各部官員之任免。高句麗王與大漢皇帝製度不同,並非是終身製,最多在位二十年,更不能將王位傳給子女,而是要在下台之前開一個“會群臣”,也就是五部部長會議,共同商議出下一任國王之人選。是以,每一代高句麗國王都算得上是英才之輩,這也是為何高句麗能夠在短短數十年中成為塞北四國之冠。”

介紹完畢之後,公孫度又道:“至於安東良策,屬下倒是不敢誇口,自任遼東太守便開始思索如何對高句麗用兵之事,後來竟也讓屬下想到了一個計策。因高句麗實力最強,每年都讓其餘三國對其上貢,旦有不服其號令者,其便約以另外兩國聯合攻之,直至其割地賠償,進貢道歉才算罷。是以,塞北三國對於高句麗可謂是既恨又怕,卻偏偏因為都隨著高句麗侵犯過另外兩國而無法聯合,是以,若是主公能夠分別結交三國,約以四麵攻打高句麗,約以瓜分其地,則一戰可滅之。”

劉備聽了,擊掌讚之:“好計策,約以夾攻,瓜分其地,此確是滅掉高句麗國之上上之策,隻是,高句麗被滅,幽州便要多出三個敵人,當如何應對?”

公孫度笑道:“此事易耳,約以夾攻,瓜分其地,卻非是均分其地,到時候主公可以故意使得婁挹得高句麗疆土之大半,夫餘和沃沮共得之半,如此一來,此三國又成原四國之勢也,如此可滅婁挹。主公試想,高句麗與婁挹皆滅,夫餘和沃沮又如何能與主公抗衡也?”

劉備大喜道:“好一個聯弱擊強之計,而且是連用兩次,此事孤便交由升濟來辦,先挑撥高句麗對三國用兵,再暗中結交三國,待到時機成熟,孤便會派大軍前來,與三國共同夾擊高句麗。若是遼東諸國能定,孤自然會上表朝廷,封升濟為遼東王也。”

公孫度聞言一震,看著劉備*光燦爛的笑臉,似乎從此言中感覺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