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老翁進來之後,俱是一愣,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公孫度父子竟然與劉備在此飲酒,而且看公孫度父子的臉色,哪裏有一絲的惶恐不安或者待罪之身,反倒是個個春風滿麵,似是有喜事在身。
公孫度見這幾個老翁了呆,急忙喝道:“燕王在此,汝等何以如此失態,快快見禮。”
這幾個老翁這才覺自己的失態,急忙上前向劉備恭恭敬敬地磕了幾個頭,然後在劉備的“平身”聲中站起了身,卻又不知該如何開口,畢竟眼前的情況已經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
劉備明知這幾個老翁的來意,卻是故意問道:“不知諸位來此求見於孤,所為何事?”
“這個……”這幾個老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該不該再提起萬民帖的事情,其中一個老翁反應也是極快,說道:“回王爺,民等人久仰王爺的威名,今知王爺來到襄平,受了萬民之托,特來瞻仰王爺尊容。”
劉備哈哈大笑道:“汝等欺孤也,汝等此來,乃為獻萬民帖而來,意在讓孤饒過公孫太守父子,不知對也不對?”
“王爺如何知道?”那老翁大驚,實話脫口而出,待到現不對卻是來不及。也難怪這個老翁如此驚訝,在太守府門前求見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說出萬民帖之事,隻說是有事求見太守。
劉備笑道:“此事易猜耳,國賊董卓家傳聖旨,立公孫太守為遼東王,並令其興兵討伐於孤,這才有孤與公孫太守山海關與遼隧城兩戰。眼下孤與公孫太守勝負已分,董卓之陰謀也隨之破產,是以孤如何處置公孫太守也就成了萬眾關注之焦點。孤素聞公孫太守在遼東為官清正,能真心為民造福,身受遼東百姓之愛戴,汝等擔憂孤會將公孫太守父子斬,是以便動襄平眾多百姓,弄出了萬民帖,以為孤能夠饒過公孫太守。”
這個老翁輕歎一聲,說道:“王爺真乃神人也,民等佩服。”
劉備輕笑一聲道:“孤昔年曾有‘神斷’之名,觀察與推理較之常人稍強一些,是以才能根據當下時局以及汝等來此之時間猜出這一點,算不得什麼。既然汝等來到,不妨說一說,襄平城內百姓對此事之建議。”
這些老翁見劉備雖然貴為王爺,卻並沒有什麼架子,也不是盛氣淩人、傲慢不可一世的樣子,心中害怕之念也去了不少,那個反應最快的老翁說道:“既然王爺問起,民也就實言相告了。民今年七十有七,民自曾祖父一代便在遼東居住,究竟世居遼東幾代,民也不太清楚,但是,據民自從懂事起開始,經曆了遼東太守本已有十任也,即便是算上民家譜中所記載,遼東郡數十任太守,沒有一任太守能比得上公孫太守。先前民等不知公孫太守為何起兵對抗王爺,畢竟王爺之名聲尚在公孫太守之上,剛才聽王爺一說,這才明白。公孫太守既受董卓傳假詔,自然也是受害者,最多是遇事判不明,雖有罪,卻是罪不容誅。是以,民等才冒死寫下萬民帖,懇求王爺能夠體顧遼東軍十萬百姓之心願,讓…讓公孫太守繼續做遼東郡太守。”他們此來的目的本來是希望劉備能夠饒過公孫度父子的性命,但是看到劉備的神態以及廳內的情況,這個老翁便將目的臨時改了。
劉備聽了,哈哈大笑道:“汝等之提議甚佳,孤甚欣慰。”
這個要求本來是這個老翁臨時改的,說出之後便已經感覺到有些過分,雖然他不是從政之人,也明白公孫度已經反叛過一次,無論是什麼原因,劉備能夠饒過其性命已經是很大度了,若然其再繼續擔任遼東太守,絕對是無禮之極的要求。這個老翁見劉備突然大笑起來,更是對他的提議讚同,以為劉備是故意說的反話,當即嚇得便“撲通”一下跪在地上,磕頭如搗米道:“王爺饒命,王爺饒命,民之意是懇求王爺饒過公孫太守性命,至於誰做遼東太守,自是王爺說了算。”
劉備見狀,知道自己的舉動嚇到這個老翁了,於是便停下笑聲,揮了揮手道:“老人家,快請起來,這遼東太守之位依然還是公孫太守擔任。”
“這個……”不但是跪在地上磕頭的老翁,就連站立著的五個老翁也是呆了呆,皆是一副不相信的神情,跪在地上的老翁顫抖著聲音問道,“此…此話當真,王…王爺不是在騙民吧,不…不是,民是說…是說……”這個老翁想來是太激動了,轉了幾個意思也不知該如何措辭。
劉備對公孫度道:“升濟,看來此事非得汝親口說出來,他們才能相信。”
公孫度心下也是感動萬分,雖然他也自認深得民心,卻不想這些百姓竟然會為了他的性命不惜來到劉備跟前獻萬民帖。聽了劉備之言,公孫度急忙站起身來,先是朝這六個老翁深鞠一躬,然後再站起身來說道:“諸位長者,公孫度在此多謝遼東百姓之厚愛。公孫度不辨是非,妄動刀兵,惹來燕王神兵東進,以至於兵敗被俘,度本以為必死無疑,不想燕王殿下並沒有取公孫度項上人頭,而是讓度戴罪立功,仍為遼東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