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圖謀冀州
諸侯盟散之後,袁紹原本想繼續屯兵渤海,以為後圖,但是考慮到渤海與幽州接界,自己的實力與之劉備相比,差了太多,萬一其揮軍南下,非是其可以抵擋。於是,袁紹便與韓馥約定,他將渤海郡交出來,移兵河內,但是冀州牧韓馥須得不斷遣人送糧以資軍用。袁紹明白,以劉備的野心,決然不會甘居幽州之內,下一步定會是南下冀州或者青州,但無論是青州還是冀州,渤海郡都是劉備必得之地,畢竟渤海郡與樂陵國是幽州與青州的連通之路。
當初,何進曾經派遣雲中人張楊到並州去召募兵馬。張楊正在上黨招募兵馬的時候,何進便已經被殺了,張楊於是就留在上黨,擁有部眾數千人。聽說袁紹在河內,張楊便率眾前往歸附,與南匈奴單於於扶羅共同在漳水岸邊紮營。
韓馥因為各地豪傑多擁戴袁紹,心中頗有嫉妒,更害怕袁紹有心染指冀州,於是便聽從謀士荀諶的計策,暗地裏減少對袁紹的軍糧供應,想逼著袁紹率軍離開河內南下,畢竟河內雖在司州,卻與冀州接界。正在這時,韓馥的部將麴義突然叛變,韓馥率軍進行討伐,反被麴義戰敗,袁紹就乘此機會與麴義相互聯合,麴義仰慕袁紹名聲,便率眾投靠了袁紹,並將荀諶的計策如實相告。
袁紹聽後大怒道:“韓馥原為我袁氏舊吏,若無我袁家昔日相助,他韓馥豈能會有今日的地位,如今他韓馥成了冀州牧,竟然敢如此對我,明暗提防,其心可誅。”說罷之後,袁紹一把舉起一隻花瓶,“咣當”一聲便摔在地上,成了一堆碎片。
謀士逢紀便在一旁給袁紹出謀劃策道:“大丈夫應當縱橫天下,怎麼可以坐等別人送糧為食。冀州乃是錢糧廣盛的地方,韓馥又是無能之輩,日久必為劉備所圖,主公為何不先下手將其占為己有呢?”
摔了花瓶之後,袁紹的怒火算是稍稍平息一些,歎道:“非是紹不想,隻是苦於一直沒有什麼良策。”
逢紀道:“紀有一策,可使主公坐擁冀州八郡五國。”
袁紹大喜道:“元圖既有妙計,速速講來。”
逢紀微微一笑道:“當從荀氏八龍下手。”
袁紹微微一愣,問道:“荀氏八龍皆是潁川名士,與紹圖謀冀州有何相幹?”
荀氏八龍是指兄弟八人,分別是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詵、荀爽、荀肅和荀旉,潁川荀家是漢末中原世族最有影響力的家族。荀氏八龍之父荀淑(第十一世孫,品行高潔,學識淵博,鄉裏稱其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遷升當塗長,當時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為師,後出為朗陵侯相。荀淑辦事明理,人稱為“神君”。荀氏八龍中,以老六荀爽最為知名,曾官至司空,後因為反對董卓遷都,與太尉楊彪、大司農沈耽一起被貶為庶民。
荀爽被貶為庶民之後,先是回到了老家潁川,沒過多久,便被冀州牧韓馥慕名請了過去。荀爽原本曾為三公,按理說絕對不可能再給一州州牧做幕僚的,然其二兄之子荀諶、荀衍皆是冀州牧韓馥的謀士,荀諶、荀衍知道他們這個叔叔的才華比他們不知高出了多少,是以勸韓馥將之請來為之謀。韓馥也久仰荀爽大名,親自去了一趟潁川,在荀諶、荀衍兄弟的幫助下,算是將荀爽請到了鄴城,以客卿身份幫助韓馥治理冀州。
韓馥擔心袁紹有心染指冀州的時候,曾向一眾謀士問計,荀爽以為韓馥應該做到兩點,第一,勤修內政,廣攬人才,厲兵秣馬,囤積糧草;第二,外結諸侯以為強援,若是一旦袁紹有異動,請其出兵相助,這個諸侯自然是劉備,畢竟劉備與袁紹的矛盾,幾乎天下人共知。
荀爽的這個謀劃無疑是最正確的,也是治根治本的,隻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為時過長,結交劉備或許隻是一封書信,一些財物,然而勤修內政,廣攬人才,厲兵秣馬,囤積糧草,卻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工作,需要花費大力氣的。
荀諶素來善於察言觀色,發現韓馥聽了荀爽之言後,雙眉微微蹙起,心知其對這個謀劃不是很讚同,於是這才給韓馥出了那個“暗地裏減少對袁紹的軍糧供應,逼著袁紹率軍離開河內南下”的計策,惹得袁紹大怒,加速了對冀州的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