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曹丕的妥協與無奈!(3 / 3)

當時正是曹丕繼位之初,權力地位還沒有得到鞏固。

先是弟弟曹彰率軍奪權,後有青州兵嘩變事件,在這個節骨眼上,百官對曹家的門庭出生舊事重提,可見當時大部分人並不認可東漢王朝由一個宦官、乞丐的後代取而代之。

當然,以世族大家為首的舊勢力並不敢和曹丕徹底鬧掰,他們頂多就是借著為夏侯惇送殯這樣的小事,對曹丕進行敲打,提醒他要保障世族大家的利益和特權,否則就無法得到百官的支持,皇帝的位子也就坐不穩了。

對於這一點,曹丕也是心知肚明,於是他找來心腹謀臣陳群商量,決定對世族大家妥協,而且要想辦法尋找一個紐帶,將士族大家和曹魏政權的利益捆綁起來。

這根紐帶,便是九品官人法。

隻是

這根紐帶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九品中正製根據家世、德行和才能,把所有待考核的預錄取人才劃分了三六九等,從上上,上中,上下,一直到下上,下中,下下,品級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官位的級別和權力大小。

“正二品”以上稱作“高門”,以下則一律叫做“寒門”。

此外,專門負責官員任免的“中正官”,也一律要由中正二品以上官員擔任。

如此一來,高門下的世家大族徹底壟斷了整個曹魏政府的人事權力,僅靠這一點,他們就能夠在朝野間獲得隻手遮天的影響力。

“大王,此刻不能再猶豫了。”

作為曹丕的心腹大臣,陳群在大殿之上,當著百官的麵提出這個九品官人法,他背後也是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的。

沒辦法.

曹丕南征失利,各方麵都有所損失,士族亦是如此。

戰場上沒得到什麼東西,那隻能在九品官人法這上麵找補回來了。

“鄢陵侯在長安,可不知會掀起怎樣的動亂呢!”

陳群在後麵,又加了一句。

這一句話,明顯就觸及了曹丕的逆鱗了。

“我大魏良將無數,怕區區一個叛逆?”

陳群隻是跪伏在地,道:“還請大王三思!”

陳群跪伏下去,在其身後,朝堂之上,除了宗親之外,基本上臣僚全部都跪了下去。

“還請大王三思啊!”

百人齊聲高語,聲勢之大,在大殿之中回蕩,震耳欲聾,繞梁而上,三日不絕。

曹丕沉默了。

他從陳群的話語中,明白了此事他已經是連拖都拖不得了。

呼~

曹丕盡量讓自己的情緒平複下來。

片刻之後,他有些無力的說道:“既然眾位愛卿都認可此製度,那九品官人法,便施行下去罷!”

九品官人法雖然有弊端,但對於現在的魏國來說,那還是好處更多的。

東漢末年,原本漢朝所倚重的“察舉製”其中的缺點很明顯的擺放在眾人麵前,那就是“有德不代表有才”。

如果說一個小縣官隻是有德行,但是本身卻沒有任何治理經驗,那麼這個小縣官可能將這片地區治理的一塌糊塗,在和平時期,這種缺點還沒有那麼明顯。

但是到了比較動蕩的年代,這種方法所展現出的短處是致命的。

為何曹操手下會出現“猛將成群,名士如雨”的局麵,正是曹操的用人方針是“重才而輕德”。

而“九品官人法”的出現,可以說是打破了“察舉製”將一些隻有德行,沒有才能的花架子選拔提升的局麵。

而且現如今曹丕新敗,天下人心不穩。

而東漢末年世家大族的力量可以說是空前的大,包括曹操本人也是依靠士族的力量才能穩定北方。

所以為了穩定這些世家大族的心,“九品官人法”可以說是將選舉的一部分權力交給了這些世家大族,從而換取這些家族對曹魏政權的支持,穩定北方局勢。

而且“九品官人法”也將官吏的任免重新收回中央,也是加強了中央集權製的統治穩定。

但.

為了現在的好處,而給未來埋下禍患。

這豈是雄主所為?

唉~

曹丕歎了一口氣,心裏想道:若是父王尚在人世,他可會答應百官施行這九品官人法?

他輕輕搖頭。

父王斷不會答應此策。

因為他能鎮住這殿中百官,鎮住這世家大族。

然而.

他一敗再敗,甚至連魏王之位都快坐不穩了。

他鎮不住這殿中百官,更鎮不住曹魏背後的士族。

為求自保,為求代漢,做那九五之尊,便不得不與世家妥協了。

後麵事情,便交給後人來解決了。

相信後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