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曹丕的妥協與無奈!(2 / 3)

何謂九品中正製?

一是設置中正,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二是品第人物,這是中正官的主要職責。

中正官負責品評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

其一,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曆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

其二,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

其三,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隻作參考。

三是選拔依據。

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複核批準,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

中正評定的品第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

中正評議人物照例3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

說完九品官人法的長篇大論,陳群看向曹丕,道:“還請大王應允此利國利民之大製!若大王用此製度,必可使我大魏一統天下,所謂之漢中王太子劉公嗣,亦是不值一提!”

其實這九品官人法,陳群已經在私底下跟他說過了。

好處

確實有,但是

曹丕亦是擔憂其壞處。

此製度一下,士族必定做大,到時候這魏國是他曹家的魏國,還是世家的魏國?

曹丕本想直接拒絕,但他眼珠一轉,馬上說道:“此製度,眾愛卿以為如何?”

他要看看群臣的態度。

他雖是魏王,但也做不到隻手遮天,更不用說他現在的魏王之位都坐不得不安穩了。

曹彰隻是逃到長安去了,可沒死呢!

而且曹彰能逃出重圍,其間亦是疑點重重。

曹丕多疑,不自覺的,便往其他方麵去想了。

難道說.

若是我不同意這九品官人法,世家便要請那鄢陵侯來當魏王?

尚書令桓階當即起身,說道:“大魏建立以前,由於戰事頻出,人口流動大,導致地方的治理相當混亂,雖然有舉薦人才的相關政策,但在地方人才流失的情形下,這個政策已經很難付諸實現。

因此,施用九品官人法,可以妥善派遣合適的官吏,一並管理地方事務,使當地文氣民風得以恢複,臣下望殿下采納此製度!”

桓階雖非大士族出身,然而也同意此製度。

武德侯傅,哦不,現在或者應該叫齊王傅的鄭稱起身,說道:“先王提出任人唯才之後,選才風氣烏煙瘴氣,雖然招來不少謀士,可是這個選才方式,不是治國的長久之計,因為狡詐之人容易致使朝廷顛覆,也不易對地方行以教化。

因此,“九品官人法”不僅具備矯正時弊的作用,也能夠好好評選適當的人才。

臣下以為,大王應當施行九品中正製!”

接下來,又有些臣子上前發表意見,基本上都是同意的。

曹丕將目光定格在曹仁身上。

“大將軍以為如何?”

被曹丕突然一問,曹仁愣了一下,旋即苦笑著說道:“末將乃一介武夫,不知治國之策,隻要是大王以為善的,末將定然讚同!”

曹仁的這句話,倒是讓曹丕的心情好了不少。

“此事事關重大,得從長計議!”

此事不好拒絕,曹丕決定使出拖字訣。

聞言,陳群趕忙上前說道:“國內戰事頻發,國力空虛,而那漢中國卻蒸蒸日上,若大王不行非常之法,焉能在大爭之世中獲得勝利?”

“況大王有一統天下之大誌,欲為九州生民謀條生路,便更不得不用此法了。”

陳群此語,飽含深意。

你曹丕不是想要代漢?

要想代漢的話,不滿足我等士族的要求,你這數戰數敗的履曆,能成功?

陳群此語,讓曹丕的眉頭緊皺起來了。

“哼!”

他冷哼一聲,想到了之前一段不好的回憶。

他繼位之初,夏侯惇便病逝了。

在夏侯惇的葬禮上,曹丕親著素服,領著文武百官到鄴城東門外發喪致哀。

這次看似尋常的悼念活動,卻在朝野間引起陣陣非議,許多人認為,曹丕給夏侯惇送葬的行為有失禮節。

按照此前的禮法,君王從來不會輕易給任何一位大臣送葬,即便送葬也不會穿著素服,親自送出城外。

就算是權力地位非常高的同姓宗室,一般情況下君王也隻會在宗廟門外哭祭。

百官之所以揪住這件事不放,主要是因為送葬風波發生的時機太過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