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 司馬師逞武淮南 諸葛亮用智雍涼(1 / 3)

(各位書友,我從明天開始,便要工作了,畢竟要養活自己,如果以後更新有變化,還請諒解!)

卻說毋丘儉自得魏主曹芳血詔,即令其子操演軍馬,又請刺史文欽商議。欽乃曹爽門下客,昔薑維在魏時,以女文鴛嫁維為妻,薑維之嶽父也。當日聞儉相請,即來拜謁。儉邀入後堂,禮畢,說話間,儉流淚不止。

欽問其故,儉曰:“司馬氏專權欺主,社稷鼎沸,安得不傷心乎!”

欽曰:“都督鎮守方麵,若肯仗義討賊,欽願舍死相助。欽中子文淑,小字阿鴦,有萬夫不當之勇,常欲殺司馬師兄弟,與曹爽報仇,今可令為先鋒。”

儉大喜,以血詔示文欽,欽曰:“可以此詔示天下豪傑。”言畢,即時酹酒為誓。

二人稱魏主曹芳有密詔,令淮南大小官兵將士,皆入壽春城,立一壇於西,宰白馬歃血為盟,宣言司馬父子大逆不道,今奉皇帝密詔,令盡起淮南軍馬,仗義討賊。眾皆悅服。

儉提六萬兵,屯於項城。文欽領兵二萬在外為遊兵,往來接應。儉移檄諸郡,令各起兵相助。

卻說司馬師左眼生肉瘤,不時痛癢,乃命醫官割之,以藥封閉,連日在府養病;忽聞淮南告急,乃請太尉王肅商議。

肅曰:“昔關雲長威震華夏,孫權令呂蒙襲取荊州,撫恤將士家屬,因此關公軍勢瓦解,今淮南將士家屬,皆在中原,可急撫恤,更以兵斷其歸路:必有土崩之勢矣。”

師曰:“公言極善。但吾新割目瘤,不能自往。若使他人,心又不穩。今可修書與吾父,請早退西涼兵馬,歸朝坐鎮。”

時尚書郎賈充(賈逵子)在側,進言曰:“若退西涼兵馬,則雍涼二州盡歸西蜀矣,此乃養賊之策,太尉不可輕退。然淮楚兵強,其鋒甚銳;若遣人領兵去退,多是不利。倘有疏虞,則大事廢矣。將軍何不請新城鄉侯(司馬昭)歸京守備。”

師蹶然起曰:“公閭所言極是,吾弟新敗,銳氣已折,南陽之地有鍾會等將足矣。淮南兵賊,非吾自在,決不可破!”遂一麵發書請示司馬懿,一麵遣使,徑往南陽,召弟司馬昭守洛陽,總攝朝政。

師乘軟輿,帶病東行。令鎮南將軍諸葛誕(諸葛亮、諸葛瑾族兄),總督豫州諸軍,從安風津取壽春;又令征東將軍樂綝(樂進子),領青州諸軍,出譙、宋之地,絕其歸路;又遣王基,領荊州刺史、監軍,星夜南下,領前部兵,先取鎮南之地。師領大軍出洛陽,屯於安州,聚文武於帳下商議。

光祿勳鄭袤曰:“毋丘儉好謀而無斷,文欽有勇而無智。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氣正盛,不可輕敵;隻宜深溝高壘,以挫其銳。此亞夫之長策也。”

監軍王基曰:“不可。淮南之反,非軍民思亂也;皆因毋丘儉勢力所逼,不得已而從之。若大軍一臨,必然瓦解。況東吳陸遜屯兵襄陽,虎視中原,若拖延日久,必有變故。”

師曰:“此言甚善。”遂進兵於隱水之上,中軍屯於隱橋。

基曰:“南頓極好屯兵,可提兵星夜取之。若遲則毋丘儉必先至矣。”師遂令王基前部兵來南頓城下寨。

卻說毋丘儉在項城,聞知司馬師自來,乃聚眾商議。

先鋒葛雍曰:“南頓之地,依山傍水,極好屯兵;若魏兵先占,難以驅遣,可速取之。”

儉然其言,起兵投南頓來。正行之間,前麵流星馬報說,南頓已有人馬下寨。儉不信,自到軍前視之,果然旌旗遍野,營寨齊整。儉回到軍中,無計可施。忽哨馬飛報:“東吳淩統提兵渡江襲壽春來了。”

儉大驚曰:“壽春若失,吾歸何處!”是夜退兵於項城。

司馬師見毋丘儉軍退,聚多官商議。

尚書傅嘏曰:“今儉兵退者,憂吳人襲壽春也。必回項城分兵拒守。將軍可令一軍取樂嘉城,一軍取項城,一軍取壽春,則淮南之卒必退矣。兗州兵馬精壯,可以用之,討逆將軍鄧艾,足智多謀,若領兵徑取樂嘉,更以重兵應之,破賊不難也。”

師從之,急遣使持檄文,令戴陵、胡烈守上庸,教鄧艾從上庸趕回,領兗州之兵破樂嘉城。十數日後,師隨後引兵到彼會合。

卻說毋丘儉在項城,不時差人去樂嘉城哨探,隻恐有兵來。請文欽到營共議,欽曰:“都督勿憂。我與拙子文鴦,隻消五千兵,取保樂嘉城。”儉大喜。

欽父子引五千兵投樂嘉來。前軍報說:“樂嘉城西,皆是魏兵,約有萬餘。遙望中軍,白旄黃鉞,皂蓋朱幡,簇擁虎帳,內豎一麵錦繡帥字旗,必是司馬師也,安立營寨,尚未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