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喚韓綜,曰:“此路一處,左邊傍河而成,將軍可領軍五千,埋伏對岸。待魏軍欲過河時,即可列陣,使其驚懼,不敢前行,逼迫魏軍逃入山林。”
言畢,陸遜又令眾人曰:“各軍備足引火之物,待魏軍竄入右邊密林,就放火燒之,定叫司馬昭有來無回。”
眾將領命,各自埋伏去訖。
陸遜又分撥許多副將,領軍埋伏於山中數十處路口險要,並攜引火之物,隻等司馬昭大軍進山,便縱火焚燒。
遜又率朱據等將士,親自領軍,小心圍城,隻等捷報。
話分兩頭,且說司馬昭引兵來援,距新城僅數十裏之遙,至一路口,昭見右有大山,左有深河,心中不免思索:一路趕來,不見吳軍阻擋,此地甚險,恐有埋伏。遂急忙止住前軍,忽聽一聲炮響,左右軍馬齊出,昭冷笑曰:“不想被我料中。”
呂據大叫曰:“吾等奉都督之命,在此等候多時了。”言訖,揮軍殺來。
司馬昭謂眾將曰:“吾等趕路疲憊,看看新城在望,今可奮力殺退伏兵,便解新城之圍。”言畢,親冒刀矢,催馬廝殺。
呂據、周胤私下計議:若不把戲做足,司馬昭怎能相信?於是竭盡全力,拚命抵住多時。二人勉強不敵,撥馬便走。
昭大叫曰:“伏兵退矣,殺入新城便是首功。”魏軍背後跟隨追趕,湧入狹路。正走間,忽聽背後喊殺聲起,卻是於詮、陳表伏兵殺出,截住歸路。
昭大驚,不知何故,急令眾軍退卻。
前邊太史享、呂霸擂鼓而出,隻見山上,滾木繁枝,紛紛下落,箭羽弩矢,密如雨發,魏軍著木中箭者無數。
司馬昭大叫曰:“吾墮計矣。”欲待逃走,馬不能行。於是下馬護頭而走,身邊副將團團護住,退進山路。
河邊對岸,韓綜早已領軍一字擺開,魏軍哪裏敢走。
昭哭叫曰:“前後皆有伏兵,衝突不得。對岸大軍在彼,亂箭射來,吾等更不能過,如之奈何?”
有副將諫曰:“將軍可引軍遁山而走,山中林木繁雜,可以藏身。”
司馬昭方寸大亂,不及深思,向山上便走。
背後東吳數路軍馬趕來,往山上齊放引火之物,一霎時,漫山遍野,火海相似,可憐司馬昭數萬大軍著火中箭,落澗跌水,死傷無數。昭被近衛保護,亦燒得衣焦袍爛,須眉皆無,隻收拾數千兵卒闖進深山,繞路而走,一路打探,方問明路徑,逃歸南陽。
卻說吳軍大勝回營,繳回輜重糧草無數,得戰馬數百匹。
陸遜大喜,傳令大犒三軍,並將繳獲旗幟,安插在新城腳下醒目之處。望城中入書信,稱司馬昭並大軍被燒死山中,喝令魏軍早降。
新城魏軍惶惶無主,鄧艾聞訊謂戴陵曰:“來日攻城若急,此言為真。吾當早作打算。”
戴陵跌足曰:“不想後果如此,全憑將軍主張。”
次日吳軍攻城,陸遜親自督軍城下,正值士氣旺盛之時,吳軍將士各個如同虎狼,眼看城破。
戴陵扯住鄧艾曰:“東門吳軍甚少,今可棄城,突圍而去。”
艾歎曰:“此乃陸遜之計,東門必有埋伏,吾等可引軍殺出西門,然後繞路,北投上庸。兩家合在一處,兵馬勢大,吳蜀不敢斜視,新城之地,再做謀取。”
陵出冷汗,曰:“幸得將軍指明,如若不然,吾等化為枯骨矣。”於是隨鄧艾引軍打開西門,衝殺而出。
時於詮、韓綜督軍西門,阻攔不得。艾與戴陵引軍數千,突圍而走。
吳軍追趕不及,乃大勝入城。安民畢,陸遜就依功勞,賞賜眾將。
於詮、韓綜案前請罪。
遜曰:“不怪二位將軍。鄧艾武敵萬人,智勝千裏,捉之不易。”於是犒賞三軍,並表奏吳主孫權。
孫權覽表大喜,就遣老將丁奉遷為新城太守,智臣樓玄,副將吾粲輔之。遜接入,交割已畢,乃留軍兩萬,方引軍歸襄陽,彙合朱桓等眾,計議進兵。
正是:千軍覆滅旦夕盡,一將功成萬古名。
畢竟不知司馬父子如何應對,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