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司馬懿二分雄兵 陸伯言一取新城(1 / 3)

卻說張紹為使入見吳主孫權,有近臣接入上朝,奉茶畢,紹表述來意。

孫權大喜,曰:“東吳與蜀中乃唇齒之盟,朕更折箭為誓,今欣聞武侯親征曹魏,東吳當傾肱骨之力,以應西蜀,卿不必多慮,朕即刻擬詔,命陸伯言督促三軍,早日北進。”

紹聞言叩拜於地,曰:“早聞陛下仁信著於四海,嚐歎息不得相見。今幸一睹陛下龍姿雷厲風行,真當世英雄也。”

孫權大喜,厚賞張紹,又遣步騭為使,隨張紹歸蜀複命,以安後主。

至成都,步騭叩見後主劉禪,稱吳主孫權命陸遜催督水陸軍馬十萬,於襄陽起兵伐魏,策應諸葛丞相。

後主聞言大喜,一邊賞賜送別步騭,一邊差尚書費禕馳書早告孔明。

且說東吳陸遜眾將等拜接孫權旨意畢,待眾人府中坐定,遜曰:“西蜀諸葛孔明引大軍十數萬出祁山,迫渭水。今主上降旨,命我等出兵策應,趁機取地,望諸公不辭艱險,成就大功。”

眾將齊喝曰:“等陛下旨意多時矣,就請都督行令。”

遜早命心腹於案前掛起軍圖,乃指圖曰:“此次兩家軍馬齊出,雖西蜀勢大,然司馬懿所慮者,東吳也。荊襄之地,接壤中原,若取南陽,則洛陽、許都震動,故曹魏必重兵來迎,其勢不可爭鋒。

襄陽向西一望,離新城、上庸咫尺之遙,昔曹魏為防西蜀,此二城皆禦重兵,若吾軍冒然北進,此二城僅出一旅之師,斷去歸路,則吾軍危矣。為求穩妥,當出奇兵先取新城,以抵上庸,後徐圖進取,則大事可成。”

眾將領教,欽佩不已。

遜目視眾人,正色曰:“司馬懿雖禍亂朝堂,然不乏智謀之臣,盡忠之士,今取新城,宜掩人耳目,否則急切難下,誰敢為帥?”

言未已,副都督朱桓上前領命:“某願提兵兩萬,十日內,就教都督在新城高坐。”

太史亨在側,亦上前呼道:“某取新野之時,多蒙朱將軍看顧,今願隨將軍左右,攻取新城。”

陸遜聞言大喜,曰:“休穆若得小將軍相助,何愁新城不下。”於是令太史亨為朱桓先鋒,又遣副將十數員,點軍出征。

臨別,遜執朱桓之手囑曰:“若曹魏有所準備,將軍不可輕動,吾自提大軍隨後趕來。”朱桓領諾,催軍秘密殺奔新城。

吳蜀大軍齊出,中原撼動。探馬飛報魏國朝中,早有近臣奏明魏主曹芳:“蜀主劉禪,拜諸葛亮為大都督,引大軍近二十萬,西出祁山,天水數郡危在旦夕。”

曹芳大驚失色,慌忙叫道:“速召司馬太尉入朝,計議退兵之策。”

原來司馬懿父子自誅曹爽全家,權傾朝野,每遇大事,司馬懿與二子並心腹皆在府中相議。聞蜀軍犯境,正欲上朝奏報,早有內臣入府宣旨,急召司馬懿入朝覲見。懿忙整衣冠隨使上朝。

魏主曹芳急問曰:“蜀軍二十萬洶湧殺來,卿可有良策拒之?”

懿拱手答曰:“吾與諸葛亮交鋒多次,彼此兵法,了然於胸,更兼西涼兵強馬壯,若退蜀軍早晚之事。隻是東吳陸遜自破襄陽,每日操演兵馬,實乃心腹大患,臣恐吳蜀兩家聯合進兵,則中原危矣。當早作打算。”

正說間,有侍衛闖至殿前,大呼:“南陽太守急報:東吳陸遜,引數萬大軍,上將數十員,夜渡漢水,兵馬駐紮新野城外,欲侵中原。”

曹芳大驚,顫聲曰:“不幸被太尉言中,天欲亡魏也。”

司馬懿心中亦驚,乃階下奏曰:“陛下勿驚,待臣思得良策,早報陛下。”魏主別無他法,即準奏,囑曰:“此乃千鈞危機之際,望太尉早定良謀,為朕分憂。”

司馬懿禦前辭去,急急歸府,召二子並心腹商議,曰:“兩家軍馬來者不善。南陽勢危,吾當親點王師,前拒陸遜,西涼戰事如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