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法章這樣幼稚的舉動實實在在給趙勝出了個難題,如果對黃歇處理不好必然會使搖擺不定的魏國結結實實的靠到楚國身上去,那樣一來反而促成了連橫。為此趙勝大張旗鼓的釋放了黃歇,並將楚國圖謀連橫是為了打秦國黔中郡主意、進而並包巴蜀,從而坐大重新打破天下穩定的意思傳給了韓魏兩王,而且即刻遣使洛陽,促請周天子調停秦楚之爭。
趙勝這番舉動洗白了自己,畢竟他沒有以此為借口對楚國發動戰爭,這就相當於大人不記小人過,在罵了楚王一場之後卻又給楚國留下了後路,楚王如果聰明的話就此借坡下驢完全可以保證現有天下局麵保持下去,那才是真正符合韓魏齊各國利益的選擇。
然而符合韓魏齊各國利益的事卻並不符合楚國利益,他們三年之間在黔中搭進去了二十餘萬軍隊,眼瞅著就要勝利了卻要放掉到嘴的肥肉,讓人如何能夠甘心?
這一次昭滑退縮了,但是子蘭卻頂了上去,攛掇著楚王先拖延些時日,先把黔中郡拿下來造成既定事實再與趙國談判。這個主意正中楚王下懷,最終將昭滑的勸告扔在了一邊,突然大起軍隊趁著秦軍等待趙國消息,從而放鬆了警惕的當口一舉拿下了黔中,僅過了半個月便將秦楚邊境線推到了巴郡邊上。
楚國此舉算是捅了馬蜂窩了,雖然楚王接著就遣使去向趙勝謝罪,並保證今後維持現有邊境不動,不會再對秦國或者韓魏齊發起攻擊,但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事兒弱者可以接受,作為天下第一強國的鐵血君王,趙勝卻無法接受。趙勝當即斥責了楚國的挑釁行為,並即刻遣使韓魏齊秦四國,提出了連橫懲戒楚國的請求。
如果說在楚國奪下黔中之前韓魏齊三國對出兵楚國還頗有猶豫,但現在楚國奪下了黔中之後再說什麼“要和平”還能有什麼信譽可言?於是楚王的不明智再加上昔日與韓魏齊連續不斷的領土爭端終於將這三國推到了趙國一邊。特別是韓國,此前因為“爽快”的答應了楚國的連橫要求,為了彌補過錯,更是第一個站到了趙國一邊。
連橫攻楚不論是在道義上還是利益上都已經成熟,進入趙王勝十年正月,伐楚盟會正式在濮陽召開,趙秦韓魏齊五國達成了伐楚協議,規定按照趙國占四成、韓魏齊各占兩成的比例出借糧食幫助秦國度過眼下難關並助其軍資,接著分配各國利益為秦國奪回黔中,韓國奪取泚水以北、武關以東所有楚國土地,魏國奪取淮水以北、潁水以西所有楚國土地,齊國奪回莒邑以南原齊屬領地並向南占據泗水以東淮水以北楚國土地。
各國都有好處,自然也不能少了趙國這個連橫盟長的好處,所以在秦韓魏齊皆得利的情況下將魏國南邊泚水以南、潁水以東、淮水以北、泗水以西的楚國土地歸由趙國所有,同時為了詔示誠意,以免這一片土地變成趙國的飛地,魏國將剛剛占下沒有幾年的原宋國亢父、方於、蕭邑、彭城一線東西寬約百十裏的南北通道讓與趙國,趙國則從應該得到的楚國土地中分出西部陳邑、辛邑、新郯三地作為交換。
這一份“分贓”協議之所以能順利達成並非意味著韓魏齊三國不明白削弱楚國對趙國的好處,而是因為這樣一來,在楚國被削弱的同時,韓魏齊三國本身卻相應增強了實力,一正一反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大變化,而且單從各國將來對抗趙國有可能發起的攻擊方麵來說,韓魏齊三國與其仰楚國鼻息,還不知道能不能得到他們的幫助,甚至還有可能被他們從背後捅一刀,倒不如實實在在的增強自己的抗打擊能力。而且楚國被徹底限製在淮河以南,完全退出了中原,力量損失過半之下,不也解除了韓魏齊三國的後顧之憂了麼?
協議一達成,楚國便陷入了戰火之中,剛剛進入二月,西至秦國巴郡、東至大海邊上,整條楚國北部邊境在同時受到了連橫軍隊的攻擊。這一次戰爭可謂傾國之戰,趙國出兵六十萬,秦國出兵三十萬、韓國出兵二十萬、魏國出兵三十萬、齊國出兵二十萬,各國幾乎都將箱子底翻了出來,並且目標很明確,全部都是奔著合約中分給自己的土地而去,頗合當年趙勝所提小合縱的神韻。
在超過一百五十萬大軍多路進攻之下,楚國分兵乏術,僅僅兩個月之內便在損兵三十餘萬的情況下全線潰退,在將黔中全部丟還給秦國的同時,被迫退到了淮水及泚水南岸,並且向各國俯首稱臣,屈辱的結束了此次戰爭。
淮河之北及泚水以北單從麵積上來說隻占楚國五分之一不到,但因為這個時代長江以南還是一片尚未開墾的荒蠻之地,單單一個淮北就占了楚國將近六成人口。也就是說此戰過後楚國雖然隻丟失了不到五分之一的國土,但原先五百萬左右的人口卻隻剩下了兩百萬上下,徹底變成了無足輕重的小國。
此一役過後,趙國實際領有人口已過千萬,達到了全天下人口的一半,並且占據了傳統天下概念五分之二的領土。而韓魏秦齊各國雖然也相應增強了實力,但從長遠角度來說,徹底將楚國打的衰落不堪,終究還是失去了最有可能成為抗趙中堅的力量。
趙王勝十一年三月,魏王遫病逝,追諡為魏昭王。臨終前告誡太子魏圉勤於內政,謹慎事趙,並交好韓齊秦楚各國,切勿發動戰爭,以免削弱實力無法聯合各國暗中對抗趙國。魏圉滿口答應,卻並未往心裏去,未出先王喪期便於宮中尋歡作樂,全不理睬朝務,完全跟魏昭王兩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