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大勢已去(2 / 3)

蒙驁人馬損失雖然過半,但總算是退回秦國去了,然而司馬錯卻沒有那麼幸運,其部八萬人馬離開少陽後雖然擺脫了韓魏兩軍的追擊,但不幸的是,僅僅到了次日,也就是十月十七日傍晚,當他們即將抵達武遂準備集兵衝擊趙軍防守薄弱之處時,消滅了上黨殘餘秦軍之後即刻率五萬輕騎沿路追趕而來的廉頗卻也到了,於是就在當天晚上,該部秦軍在趙軍兩麵合圍之下全軍覆沒,司馬錯悲憤自殺。

消息傳到韓魏兩國以後,兩國君王臣僚盡皆大驚失色、追悔不迭,在深知秦國衰落已成必然的情況下,雖然沒敢對集結四十餘萬重兵壓在少曲一帶的趙軍發起進攻,卻也心照不宣的放棄了對南下洛陽的白起部秦軍的追擊,而且還在暗中放慢了對函穀關之前土地的收服進程,希求給剩餘秦軍一條逃回關中的退路。

相比較一幸一殃的蒙驁和司馬錯,白起的情況就複雜了許多。蒙驁之所以敢於違抗命令,並且冒著更大的風險西進惡澤,正是因為白起發下了分兵三路多點突圍以免全軍覆沒的命令。也就司馬錯最為實誠,並且堅信最危險處就是最安全處的理念,結果碰上了更加“實誠”,絕不肯放過最可能通道的周紹,最終全軍覆沒。

蒙驁不算實誠,而且運氣不錯,而白起比他更不實誠,隻不過運氣如何卻還不得而知。就在蒙驁從惡澤突圍出去的當天,一路進發到洛陽以後並沒有緊接著順洛水向西進發宜陽,反而折而向東南方向,一舉拿下因大軍向西推進搶占析地而乏兵可守的韓國新城,在補充完糧草,並且將韓魏兩軍從析地引過來之後又悄悄的出城折而向北重新進入了周境。

白起這樣北而南、南而北的大幅度折返本來沒有必要做,但是這個“本來”的前提是別處情報可以暢通無阻的隨時抵達他這裏。在上黨時他具有這個條件,但現在是在逃命,他又上哪裏去了解別處的情況?也隻能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諸般迷惑敵人的舉動了。

沒有強有力信息支持的判斷往往會出現很大的誤差,白起並不知道司馬錯在武遂全軍覆沒兵敗自殺的事,更不知道韓魏兩國要放他一條生路卻又不敢讓趙國知道的心態,不然的話他完全會做出說服韓魏兩軍幫助他逃回函穀關的選擇。

如今白起自以為沒有了選擇,隻能想盡辦法盡量減少敵人的數量,南攻新城正是如此,除了必要的糧草補充外,更重要的則是以新城失陷為餌,將韓魏兩軍的注意力引過來,然而趁著他們解救新城的機會金蠶脫殼擺脫掉兩路追兵。

如果沒有司馬錯自殺那件事,白起這一計策應該說是極其完美的,這樣一來他隻需麵對趙國軍隊就可以了。不過白起這時並不急著逃出去,他知道趙國以周紹、趙奢兩路人馬攔阻他的歸路,必然會將防線從黃河邊上的武遂一直拉到洛水邊上的宜陽,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他白起除了一直南逃到更加危險的韓魏楚邊境再無逃跑機會。

白起正是要利用趙軍的這一心理,所以當發現韓魏聯軍殺向新城時,他便已判定趙軍也必然向著新城殺了過來,於是他使下一招“回馬槍”,又再次北返周境。

這一次白起再也不做任何迷惑敵軍的舉動了,直接向西挺進,果然未出所料的從困守武遂還來不及南下補充缺口的周紹部,以及遣兵南下新城合圍的趙奢部趙軍不得不暫時調出許多兵力,從而防禦薄弱的新安一路殺了過去。

過了新安前邊就是澠池,雖然現在已經被韓國人奪了回去,不過曾經卻是白起親自為秦國奪下來的地盤。從澠池往西的路途他熟得很,基本上相當於逃出升天了,所以當遠遠看到澠池城頭稀稀拉拉的幾個韓國守軍時,白起雖然還沒有完全安全,卻放下心來的長長籲了口氣。

澠池、陝邑、焦邑,再向西就是函穀關,白起帶著他幾乎完全齊整的十三萬人馬一路馬不停蹄地向西趕去,十月二十五日從澠池繞城而過,城頭上的韓國軍士雖然遠遠看見了他們,卻連一支箭都沒有射下來,就更不要說出城追趕了。十月二十七日,白起抵達陝邑,隔著黃河遠遠看見北岸已屬崤山山係的石門山時,他的心情差不多完全放鬆了下來,知道自己就要脫離危險了。

然而就在這時,洶湧澎湃的黃河水聲之中卻突然夾雜了令白起膽顫心驚的馬蹄聲。

馬蹄聲,確確實實是馬蹄聲,陰沉沉的天幕之下,沿著黃河南岸,先是幾匹馱著披甲武士的健碩駿馬如同散落的黑點一樣出現在了極東天際邊的地平線上,很快的,那些黑點越來越多,根本無法數清數目的向西洶湧奔來。漫天的飛塵之中,沒有人知道那是多少人馬,但隻消看到他們紅霞一般的戎服,卻也沒有人不知道那就是令天下人聞名喪膽的趙國騎軍。

“大良造,快看,趙國騎軍殺過來了!”

“吾命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