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1 / 3)

【番外】宣平十四年的那些事

清瑤池倚著後禦園主要的宮殿集星殿,對麵有舞鳳戲台。宮中有數座戲樓,最大的當屬倚著興華樓的聆音閣,集星殿的這座雖小些。但因兩側有配樓,又有水境玲瓏塔。加上後園清瑤池又設山森景,各季的花木品類繁多,可謂是一年四季皆不寂寞。所以論起宮中聽戲的去處,太後也最愛這裏。

此時冬雪皚皚,長青依舊蔥蘢,雪晶之下更顯碧綠。後園兩側廊道外,隱見碧瓦紅牆,也倚著幾處宮房。不過因著地處偏僻,鮮有人往。住那裏的多是失寵妃嬪,有些地方甚至長年無人打理,荒若廢舍。

清瑤池東畔有座長橋,連著一座石舫,建於湖上有如船泊靜水,上麵設八角小殿房,最是一處觀景妙地。緋心此時便坐在當中,推開迎水麵一側折門,觸目皆是雪景。今日陽光明媚,光芒折射在雪上格外的刺目,讓她眼前一團團五色光暈。快到年下,也是一年最冷的時節,她攏著袖,微微眯著眼。繡靈彎了身向她:“娘娘,這裏怪冷的。風硬的很,仔細再受了寒,不如回宮歇息吧?”

緋心並未答言,隻是慢慢站起身,今天在園裏閑逛,不知覺的竟走到這裏來。許是這幾日太過清閑,讓她有些無所事事。又或,因那日與寧華夫人的一席話,又勾起她許多回憶。緋心這幾天左思右想,實是想不起來宣平十四年究竟生了什麼事引出寧華那番言語?宣平十四年,在緋心想來,是她進宮以來最黑暗的一年!真不知那年的她又有什麼值得人嫉妒呢?

不過當時她並未問寧華夫人何出此言,她不願意讓自己的好奇再引起別人的不快來。更何況那曾經的過往,對寧華夫人而言,何嚐不是一場掙紮的艱辛?她向前踱了幾步,倚著折門看著清瑤池。

宣平十四年的月,她曾在這裏觀菊,看到菊花盛放的時候忍不住寫了一詩。此生隻願枝頭老,不向東君乞微憐!的確,她寫詩的時候,懷有憤懣之意,有些顧影自憐。因宣平十四年,對她而言實在是煎熬!她猶記得在宣平十四年的七月盛夏之時曾登上這裏一次,那天是七月七日乞巧節,也是民間俗稱的七夕。

當時宮中妃嬪皆引水盆向月,沉針入水向織女乞求巧織之技。求織技在於其次,或更渴望的,是乞求皇上垂憐。那天她避了諸人,來到這裏。進宮數年從不曾各處閑逛,因沒那個時間更沒有閑情。但當日她卻鬼使神差來到這個地方,不過不是為了乞巧,而是想自盡!她是想從這裏一躍而下,投身湖水之中一了百了!

她宣平十二年進宮,苦撐了兩年多是身心俱疲難見前程。與其在宮中終日惴惴,不知何時會有欲加之罪,不如自己先行了結。

緋心一直走到外麵船頭,此時下麵已經凍得結實覆著厚厚的雪。而當時水波粼粼,時有鶴影鴛行,眼見殿隱花叢耀琉璃。這人間最華麗的地方,卻讓她絕望。當時她在那裏站了許久,但終是沒有跳下去。因她不甘心!她剛入宮兩年多,剛封了貴妃。在貴妃的位置上還沒呆幾個月,若是死了,家裏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宮中有例,按位加封其族。她當了貴妃之後,父親加封淮安司馬。若她在宮中服侍年頭長遠,朝廷必會再加恩寵於其族。但剛幾個月便死了,便是掩去她自盡之實,說她是意外溺死。這短短一時的榮耀又能讓家裏沾光幾何?

她初入宮的時候,因她家在淮安,而太後祖籍江都。加上她封了夫人之後,又與太後很是親近。一時宮中也猜測紛紛,雖知她父親官階不高,但想來也是太後旁枝宗親。阮家盤根錯節,名不見經傳的樂正家的女兒能封夫人,自是與太後關係不小。但是過不多久,宮中上下已經皆是知曉。樂正家跟阮氏並無連枝,毫無瓜葛。阮氏赫赫有名,自是世家大族。樂正家商賈出身,哪配與阮家有連?不過是太後覺得她長的像阮慧,這才開了恩讓她進宮。如此一來,宮裏傳什麼的都有。以往都是帶著小心賠著笑的對著她,而之後那些笑裏,或多或少都帶了些不屑和鄙夷。

她是因太後的原因而進來的,眾人不給她臉麵自然也要顧著太後幾分臉麵。但當太後也對她開始不鹹不淡的時候,她的臉麵,就隻能靠銀子才能勉強維持了。

銀子,但她的銀子,進宮一年多以後已經所剩無幾。皇上若是賞她一盤點心,她得拿出比點心貴十倍百倍的銀子來打賞那些傳話端盤子的奴才。一個大荷花拚盤可以拆出三十六個小碟子。宮裏的奴才們就用這種方法來賺主子的錢。在這裏住久的人都會慢慢明白,但明白的過程就是一種磨礫和煎熬。不管受不受寵,太過忽略奴才的影響力早晚都會吃虧。賞也是需要技巧和手段,隻是緋心並不瞭解這些。她大把的銀子,都消耗在一些無謂的打賞裏。換來的不過是一兩聲討好,根本沒得到實際的收益。

打賞的技巧,看人的技巧,特別是看宮裏這些人的技巧,她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學會了這些,卻付了高昂的學費!到了宣平十四年春天的時候,緋心存糧無幾,隻靠每月的例用勉強維持。除了表麵的體麵外,她所有的例用都用來打賞了。什麼人可以用錢來收買的,什麼人無法用錢打動,她漸漸都看的分明,隻是她學會的同時,太後也對她越發的看不上了。因她隻顧著學習宮裏的生存方式,卻忽略了自己根本的任務。

太後最想保的,當然是中宮的阮茵茵。但阮茵茵因慧妃之死難再出頭,餘下最近的當然就是寧華夫人了。宮裏花飛蝶舞繽紛無數,皇上心神搖蕩哪能僅守一處?宣平九年皇上大婚之時,雖然有封號的隻有四個人,實際上皇上身邊的女人遠不止這四人。

皇上不足七歲登基,皇室自會配備一係列的教育方針,當然對男女之事也要及早教育。自皇上十一歲開始,便有文華閣儀禮院會同宗堂內府,從理論至實踐為皇上配備一係列相關人等,當時便會選取八至十二名身家清白,姿色妍麗,年紀較皇上長幾歲的宮女侍寢。這當中自然有與皇上相處的不錯,一直討得皇上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