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矢在弦上(1 / 2)

關於周朝的封爵係統,後世一直爭論不休,到了是勳原本生存的那個時空,普遍認為所謂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都是春秋以後儒家生造出來的,或者起碼是經過了加工、修飾的,正經西周時代還並沒有那麼明確和完善的體係。

查周代(包括東周)的原始典籍和金文,對於各諸侯國君的稱呼非常混亂,首先所謂的“子爵”以上,國君都可稱某某公,其次一會兒稱公,一會兒稱侯,一會兒又稱子的也不在少數。並且就理論上而言,爵位越高應當數量越少,爵位越低應當數量越多——不可能一國十元帥、十大將、百上將,然後隻有二十來個中將、少將的——可是遍查春秋諸侯,傳統認為的侯、伯最多,子、男卻偏偏少得可憐。

對此當然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仍然認為五等爵製存在的學者也不在少數——就是勳本人的看法,其實西周分封諸侯,本沒有明確等級劃分。在畿內為王卿士的,以及宋國這樣前朝後裔的稱公,畿外為侯,侯這個字出自殷朝,指鎮守地方的軍事貴族。所以作為一種尊稱的“公”,大家夥兒關起門來都可以叫。伯即為霸,是對處於關鍵節點,可統馭多路諸侯的君主之尊稱;子為外族依附(如楚子),男則多為附庸(如許男)。

說白了,最初的公、侯、伯、子、男並不成其為上下分明的的等級係統,某些為尊稱,某些表來源,直到春秋以後,才被儒家(或者也有別的什麼家的貢獻)給嚴密編織起來。

最早對周朝五等爵製產生懷疑的是宋朝人,而在漢魏之際,大家夥兒仍然執著於儒家舊說,認為五等爵製是存在的,是勳也沒想著就這個問題發表一篇可能被指斥為“異端邪說”的學術論文。所以他這會兒趁機就說啦,既然你們認為光給曹操建個公爵不合適,要不咱們直接恢複周代的五等爵,如何?

“我漢承秦製,製爵二十等,授田及宅。然自公士迄大庶長,久不授也,列侯反分而為亭、鄉、縣等號,是知舊爵之不敷用也。既如此,闔複周禮?”

漢朝的爵位製度,最早是延續秦朝的,爵分二十等,從公士一直到列侯,第八等公乘以下俗稱“民爵”,可以用來賞賜沒有官位的人。這套玩意兒一直延續到北宋,時不時地還要拿出來耍上一番,不過唐以後已被稱為“古爵”,用得越來越少了。

至於東漢,基本上就沒怎麼用過這套爵位體係——理論上依然存在——真正使用的隻有最高那兩級,也就是十九等的關內侯(秦稱內侯或綸侯)和第二十等的列侯(避武帝劉徹諱,徹侯改稱),而且逐漸從列侯中又區分出不同食邑大小的亭侯、鄉侯、縣侯出來。所以是勳說了,既然這一套咱不怎麼用了,幹脆全都給改了吧,上承周禮,複五等爵,如何?

對於儒家來說,追慕周朝製度那是政治正確——雖然王莽也追慕過,然後政治極端不正確……當然啦,具體到實際事務上,要是言必稱周,那肯定是讀書讀傻了的白癡。恢複井田?分封列國?傻瓜也知道不行啊。可倘若隻涉及禮儀製度,比方說爵位係統啥的,倡言恢複,就不會遭人詬病啦。

在原本的曆史上,最早提出複五等爵的,乃是曹魏的權臣、相國司馬昭,很明顯,這是為了自家篡位埋下伏筆。是勳現在提出這事兒來呢?倒並沒有琢磨那麼多——曹操篡位的時機還不成熟啊,也沒必要我去給他埋伏筆,不還有董昭在呢嘛?他隻是簡單地想把水攪混,好讓荀彧他們沒法揪著自己當場表態。

是宏輔侃侃而談:“《左氏.襄公十五年》載:‘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衛、大夫各居其列。’《國語》亦有雲:‘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裏以為甸服,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北宮錡嚐問孟子:‘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雲:‘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嚐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就此開始大段地背書,以述周代五等爵確實是存在的,並且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分封和管理製度。旁人多次想要插嘴:那難道如今複五等爵,也要複封建製嗎?給了曹操藩國,別的什麼侯爵、伯爵,給不給藩國?卻都被他直接背古書給岔開去了。等到好不容易背完收工,啊呀,天都已經黑啦,今天散了吧,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