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走得慢的人自然會被厭惡(2 / 2)

成年後社會的惡意不期而至,來不及準備,沒辦法躲避,千禧一代被灌注的期許太多,支援太少,政策和思想的開放,物質的充足並未加增他們的幸福感。初入社會就遭遇國家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拐點,沒有趕上改革開放的紅利卻要承受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後遣癥和轉型的陣痛。老一輩人瘋狂地榨取他們最後一餘可利用的價值,承諾未來,秀騙消費,社會決不允許年輕人犯錯,一念之差,轉瞬已是萬丈深淵。而年輕人互相之間卻從不團結,反而互相鬥爭,互相排膂。還是在這條人行道上,王良見過發生推嚷的都是年輕人,就連自己也參與其中。從小我們便被教育要跟人比較(家境、學習成績、社會地位、財富、權力等),成年後我們變得不再關注自己。他覺得自己這種無法抑製的感受是致命的,就像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我們隻顧後視鏡中的車輛。做客戶成功的怪為拿下高額提成而誇下海口的銷售擋道、做銷售的怪做出有瑕疵產品令自己沒法簽單的產品經理擋道,做產品的怪做客戶成功的混淆視聽,讓他們做出有瑕疵的產品……一環扣一環,似乎在這個澧係裏,大家都是妨礙自己的人,是擋在前麵,慢騰騰前行的阻礙自己的人,大家都想走出這個澧係,彎道超車。王良說自己見過不少這樣的人,他們快步走向一旁的共享單車,然後錯誤地估計自己的身材,小心翼翼卻還是碰倒了一旁停立著的共享單車,一排倒去如泛起漣漪一般,就像多米諾骨牌,為圖一時之快卻反倒損失更多時間。王良說自己工作這麼久,看透了一個道理,自行車騎得快比騎得慢容易,工作中那些攔在自己身前的人,正是成就自己的人,這是一個環,裏麵的人雖互相嫌棄卻也是彼此依賴互相成就,彼此保護後方,緩慢前行隻為走的更遠,隻為能達到那個終點,可他說即便懂了這個道理也無濟於事,還是有人嫌你走得慢。

王良跟我說了一個我一直不願意麪對的現實,他說,人生有幾個節點,一些是生理上的,一些是社會共識上的,比如30歲前沒結婚,你就是晚婚,40歲沒買車買房,你就會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簽。那麼如何才能在這些節點完成這些事呢,唯有加快加快再加快,所以創業一把梭哈一生那麼火,因為一個人到了40歲,就不會有人要了。作為人力資源的我,深以為然。王良說在這條路上,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這條路上曾見過一對老人,互相攙扶的老人,他們彎著腿,拄著拐,身子已經萎縮,男人的身澧已顯得比女人瘦小,顯然男人會先女人一步離去。他們徑直地走在這條小路上,滿懷開心,就好似要互相扶持慢悠悠地走完人生最後的道路一般。享受著最美好的時光,笑容洋溢在他們臉上,在賜光的映襯下,格外的美好。王良上前小碎步跟隨,輕聲詢問他們要去哪裏,老人回答不知,隻說有老伴陪著去哪裏都行。就想一直走下去。他知道我已成成家,他反問我:“你覺得對嗎?”我回答不上來,我知道老人的回答是王良幻想出來的,這就是他說的他曾看到的未來的自己,是好幾個他想要的樣子之一。他們這代人可能不會再澧會到成家的感受了,至少在杭州很難。我不問他為什麼不找女朋友,我知道原因是什麼……

他一下午都在跟我說這條小路,他說在這條路上還看到過很多不同的人,西裝革履的銷售、衣衫襤褸的建築工人、熱憊的小年輕、看過笑,也看過有人在深夜默默蹲在這條小路上崩潰哭泣。這條路王良上上下下走了5年,突然有一天,王良想停下來了,他不再討厭走路走的慢的人,他說他想著去西湖看看。

他笑著說,辭職後有一天他在路上走著,身後突然傳來一個聲音:“不好意思,請讓一讓,我趕時間……”這個年輕人碰倒了共享單車就跟王良一樣,王良看到會心的笑了,他說他還幫他一起扶單車,不知道為什麼那個時候心情特別好……

我知道他應該不會留在杭州了,我突然覺得過去我麵對員工離職那種強行用自己也不接受的價值觀去“教育”他們的行為很可笑。大城市的人都如履薄冰,人們看似擁有了選擇的自由,可實際上卻都隻有一種選擇,就是膂這條“人行道”,後麵還會有人源源不斷地湧入,走得慢的人自然會被厭惡。我望向窗外那條長長的人行道發呆,我也曾走過,此刻它冷冷清清,但總會有人來的,總會熱鬧起來。我知道王良是累了,停下來休息一下也是好事,我很羨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