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人間萍客(2 / 2)

一九一六年,林長民在北洋政府任職,十二歲的林徽因隨全家從上海遷至北京。她和四位表姐妹一同進了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這所貴族學校教風嚴謹,培養出的學生談吐舉止皆有學問。

繁華上海與老城北京全然不同,一座是風情萬種的都市,一座是霸氣顯赫的皇城。此時的林徽因已知曉世事人情,初次來到這座大氣輝煌的皇城,她感受到一種與曆史相關的滄桑,亦覺得自己是這座紛繁城池裏的一粒渺小塵埃,太多浮華將天空填滿,沒有誰會注視她的存在。然而看慣了冠蓋如雲的宮廷高貴,許多人則期待一份天然的清雅。

所以林徽因的出現,無疑給這座高貴滄桑的城市增添了詩意與柔情。盡管那時候的她還不到風華絕代的年齡,但她以鍾靈毓秀的江南小才女身份,用其明淨的眼眸、秀麗的麵容、優雅的姿態、斐然的才情,迷醉了諸多校友。那時的林徽因無疑成了眾人心中的美麗女神。有些人的美麗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則需要經曆蛻變的過程,林徽因屬前者,仿佛任何時候她帶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那麼清新如一。

在林徽因十三歲那年,張勳複辟,全家遷居天津,唯徽因留京。她雖柔弱,但從來都是堅強的女子。她雖多愁善感,但從不輕易在人前落淚。小小的她可以將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條,照料好自己的青青韶華。這就是林徽因,與任何一個女孩都不同的林徽因。她是從微風細雨的江南小巷走來的婉約女子,有一天,她的姿色與風情足以傾倒這座皇城。

我時常想著,假如林徽因一直守在江南,守著老舊的宅院。她是否甘心舍棄才情,做一個凡婦,與一位凡夫共有晨昏,度過炊煙四季,慢慢老去。深深庭院,雕花木窗,還有爬滿青苔的老牆,幾枝桃杏,一樹荼蘼,有一種簡約的美麗。午後慵懶的陽光下,她用柔情給愛人的衣裳縫製紐扣,偶爾也教清風識字。日子如流水倏然而過,而那個男子溫和的目光,則一直追隨,不離不棄。

一切都隻是幻想,這世間本就沒有假如。大家閨秀的林徽因,美麗如蝶的林徽因,才情橫溢的林徽因,注定做不了一個平凡女子。縱然她喜歡柴米油鹽的香味,可是風花雪月的柔情卻一直對她糾纏不休。所以她被放逐,遠離江南,接受更絕美的綻放。

記得胡蘭成說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她孤傲、清高、敏感,靈魂寂寞了一生。她說過,喜歡一個人,可以低到塵埃裏,從塵埃裏開出花來。而林徽因更像清水裏開出的一朵白蓮,安靜嬌柔,溫婉潔美。她不會讓自己愛到卑微,愛到不知所措。

那時候,小小徽因就如同含苞待放的睡蓮,在清涼月光下,等待一位可以敲叩心門的有緣人出現。見過她的人都知道,有一天,這朵白蓮花會在千頃碧葉之上徐徐地綻開。那溫柔低首的不勝嬌羞,讓多少人為之一醉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