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並不準備束手待斃,本尼迪克特咆哮道:“你們趕緊宣布布雷默是偽教皇、對立教皇,一、二、三、四、五,好了,五個樞機主教,咱們就在維也納召開宗教會議,發布敕令,向所有基督徒昭示異端的罪惡!”
樞機主教們麵麵相覷,半晌沒有應聲。
本尼迪克特怒道:“你們的信仰還堅定嗎?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渡過紅海,他那時的艱難困苦遠甚於我們,以色列人不懼埃及法老的權勢,今天的基督徒卻會畏懼大漢皇帝的兵威?”
樞機主教們苦笑道:“仁慈的聖父,我們隻是擔心一點——從來都隻有羅馬教廷,梵蒂岡是基督世界的信仰中心,可從來沒有過維也納教廷,以霍夫堡瑞士宮為信仰中心啊!”
本尼迪克特頓時變得頹喪起來,如果從帝統而論,東羅馬拜占庭其實比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要正牌得多,但東羅馬皇帝任命的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在宗教上始終被羅馬教皇壓了一頭,其中諸多原因,恐怕梵蒂岡占據羅馬這個千年以降的信仰中心,宗徒彼得的傳承所在,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吧!
他的表情比哭還要難看,自言自語道:“難道教廷就此落入野心家的掌中?唉~上帝呀,您是否拋棄了虔誠的信徒……”
此時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應付帝國境內各路諸侯去了,陪著本尼迪克特的除了法王腓力就是英王愛德華,兩位國王當中愛德華對教廷的忠心又要稍大一點。
盡管辛苦訓練的長弓兵損失慘重,出征設內耳城堡的七千人全軍覆滅,占了總數的一半,愛德華還是把剩餘的全都調往維也納,他們現在已經渡過英吉利海峽,抵達了諾曼底,並從那兒向維也納開進。
“如您所知,蘇格蘭人正在鬧反叛,但我仍然盡了最大的努力來保衛基督世界,”愛德華誠懇的對本尼迪克特道:“我相信在您的領導之下,一定能以上帝的光輝驅散黑暗,所以,無論如何都請繼續以教廷的名義號召基督徒!”
法王腓力聞言自是一凜,情知目前的神聖同盟能夠聯合起來,宗教起到的凝聚力占了很大因素,要是教廷的威信受損,神聖同盟極有可能在短期內分崩離析。
到那時,大漢皇帝的軍隊將會毫無阻礙的向巴黎進軍!
腓力四世當機立斷,做出了最大的讓步:“仁慈的聖父,我法蘭西願意永遠服從您,教會在法蘭西境內永遠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請您以教皇的名義下達敕令,把整個基督世界團結起來,一致對付異教徒吧!”
本尼迪克特聞言大大的鬆了口氣。
各國數百年來始終存在王權與教權的爭端,像法王腓力就想對境內的教會財產征稅,而英王愛德華一直試圖取得對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權,如果他們借著羅馬被大漢攻占,事實上教廷已經出現分裂的機會,把教會甩到一邊去,本尼迪克特可就連哭的地方都沒有了!
幸好,麵對大漢帝國的重壓,神聖同盟內部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平日間雖然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緊要關頭卻也曉得聯合一致對付外敵。
本尼迪克特向兩位國王連連點頭,現在他可擺不起教皇的架子了,感激涕零的道:“我、我代表梵蒂岡,代表教會,感謝兩位國王的忠誠,也為你們信仰的堅定而感到由衷的歡欣鼓舞……”
腓力十分狡猾,一言不發。
愛德華則從青年時代就有比較大的宗教熱情,多次參加十字軍東征,聞言連拍胸脯:“就算丟掉蘇格蘭,我也要全力調動軍隊對付異教徒!”
~~~
維也納的本尼迪克特頒布了末日審判敕令,在這道敕令中他宣布現在基督世界麵臨的空前考驗是末日審判的前奏,是上帝對信徒的關鍵考驗,凡是能夠通過考驗的人就能上天堂,而畏怯退縮之輩則會立刻下地獄。
同時,他也號召全歐洲的基督信徒都站出來和大漢作殊死搏鬥,凡是立下功勳的人將在死後被封為聖徒。
而留在羅馬的樞機主教團和偽教皇西爾維斯特四世,則是可恥的叛徒,就像耶穌受難前的叛徒猶大,他們把靈魂出賣給魔鬼,是整個基督世界的公敵,所有基督徒都有義務去殺死他們。
這道敕令很快發往了巴黎,發往了倫敦,當然也傳到了羅馬……
教皇的封號往往對本人有某種意義上的概括,比如叫尼古拉的往往是“對異端手腕強硬,宣揚基督榮耀”的人,而叫英諾森則意味著“曾以政治手段鞏固梵蒂岡的地位”,有些類似於中華天朝皇帝死後的諡號,隻不過是生前就做出的,對登上教皇位置之前樞機主教階段作為的解讀。
西爾維斯特這個名號意味著什麼?
第一個以西爾維斯特為號的教皇確立了君士坦丁瞻禮,完成尼西亞定禮,第二個西爾維斯特則是首位法國籍的教皇,在他之前一般都是由意大利人出任教皇,第三位則是對立教皇,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