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建立以來,楚風一直令地方官署在各地推廣種棉,可效果並不理想:一則要留足夠的耕地種植糧食,二則江南閩廣地區潮濕、光照不多的氣候條件,其實並不太適合種棉花。
大漢各家富商當中,鄭家主要從事商品流通領域的工作,王李氏開辦的棉紡廠,就把原料采購的訂單交給鄭發子處理,可他在江南各地一直找不到太多的原料來源,隻好花較為高昂的代價去德裏蘇丹國進口印度長絨棉,利潤率自然高不到哪兒去。
鄭發子之所以興衝衝的到西域來,並且一直隨在楚風身邊,就是因為之前聽說西域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棉花,他就有心要從內地征募農夫,到這裏來開墾萬畝良田,種上許許多多的棉花,徹底解決棉紡廠的原料問題,當然,自己也順道大賺一筆。
他興衝衝的對楚風道:“皇上,隻請您恩準在西域推行三十畝占地法,我就能招募到一萬名,或者更多的農夫,在這裏種十萬畝、不、一百萬畝的棉花!”
楚風思忖著,沉吟良久沒有回答。
奇怪了!陳淑楨越發摸不著頭腦,要說將漢地農夫招募過來種棉,無異於加強了內地和西域的聯係,而且這些人也有利於大漢統治西域的鞏固啊!試想有許許多多的農夫在這裏種田、按照農耕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繁衍生息,若幹年後,西域何愁不能恢複盛唐時“萬家胡人拜聖明”的景象?
“不,”楚風搖了搖頭,“我不能同意你的要求,棉花種植不能一下子鋪這麼大的攤子,水利設施和防風林都要一步一步慢慢來,而且種棉花的地區也不能集中在一處,嗯,我可以批準你招募一千名農夫,先開出三萬畝棉田——分作十個村,村與村之間必須有胡楊林或者河流隔開,兩年之後再逐步增加規模。”
鄭發子大驚失色,他喃喃的道:“皇上,如果這麼辦,咱們的棉花產量什麼時候能上的去?萬萬不可啊!”
見楚風並無回心轉意的樣子,他心一橫,又小聲道:“啟奏皇上,王家嬸嬸開辦的那些棉紡廠,可都等著棉花下鍋呀!草民算過了,要是在西域種植棉花成功,開封、洛陽、長安的棉紡廠就不用從江南進棉花了,咱們甚至可以把紡織廠直接開到西域,還能招收西域回鵠等族青年進廠做工……
成品嘛,也不需要運回漢地,一部分就地銷售,一部分賣到漠北,一部分可以銷往中亞、波斯和金帳汗國,草民粗粗的算了算,利潤可以提高百分之三十!”
鄭發子特意強調了王李氏,便是告訴楚風,我可不是吃獨食,棉花便宜了,您的丈母娘,還有您自個兒,都能分一杯羹呀。
楚風笑了笑,鄭發子那點兒小心思他清楚得很,在商言商嘛,也應該如此,隻不過西域的某些問題,決不是鄭發子能夠考慮的,他揮揮手,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道:“我意已決,就按照我說的辦。”
畢竟是帝國皇帝,還是把自己從山越人部落救出來的救命恩人,楚風話說到這份上,鄭發子就是再不理解也隻好不折不扣的執行了,他向皇帝鞠了個躬:“堅決執行吾皇的命令,隻不過,草民愚鈍,如果皇上恩準的話,草民希望知道這麼做的原因。”
“坐,咱們坐下說話,”楚風嗬嗬一笑,招呼衛兵將毛毯鋪上,眾人席地而坐。
待眾人落座,他才有些神秘、有些賣關子的道:“你們可知道樓蘭這個國家?”
切~這麼簡單的事兒,誰不知道啊?雪瑤正要鄙視的伸出中指,又吐了吐舌頭趕緊收了回去,嗯嗯,有外人在,保持好形象。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衝。國人屬印歐人種,語言為印歐語係的吐火羅語。
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麵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這個國家,在諸多典籍上都有記載,陳淑楨、雪瑤都不陌生,有心表現一下的雪瑤,便坐直了身子,用清朗的嗓音念道:“《漢書.西域傳》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高僧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唐三藏則於《大唐西域記》寫道‘從此東北行千餘裏,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