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章 打上門來(2 / 3)

成吉思汗的大兀魯斯製度,把新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分給有功之臣,任由他們征收農賦,烏仁圖婭想當然的認為大漢也有類似的製度。大漢土地的出產如此之高,則功臣的收入必然也高,難怪從軍官到士兵、從武將到文官,都對皇帝忠心耿耿呢!

“尊敬的公主,我們大漢是不從農田中征稅的,隻有糧食作為商品進入流通環節,才被征收商稅。非但各級臣子,連皇帝本人都沒有封地,糧食增產使市場繁榮、百姓富裕,但和皇帝、官員的收入沒有直接聯係——不排除少數官員自家原本就是地主,擁有大片田地,那麼他們倒確實能從增產得到好處的。”

蕭平的態度依然很恭敬,但眼神中似乎有了些看土包子的味道。

從歐震口中聽說了大漢不少的奇聞軼事,每次都能給烏仁圖婭以震驚,唯有這次給她帶來的震動最大:“不收農賦?曆朝曆代有哪一朝不收農賦?記得當年耶律楚才勸成吉思汗留下北方漢人的性命,就是說從漢人農夫頭上征收農賦,比把田地荒蕪成為草原,遊牧放羊的收入更高,楚風卻不收農稅,難道他能從天上變錢嗎?你們不收農稅,帝國龐大的財政開支從何而來呢?”

“我們的財政主要依靠工商。大漢在日本、呂宋采掘金銀,所得巨大;南陽總督府控製占城等處的南洋商路,不管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賣往大食、大秦,還是波斯的絨毯、天竺的象牙、三佛齊的蘇木、細蘭的寶石、南洋的香料運往北方,都要經過這條商路,大漢從中抽取商稅;北洋總督府治下的羊毛、純堿,運到琉球做成呢絨、毛線和玻璃,想必公主早就知道……另外,農民收了糧食,自己吃不完終究要賣的,隻要換錢,終歸要收稅,所謂不收農稅,不過是免了農民口糧部分的稅收。”

經蕭平一解釋,烏仁圖婭恍然大悟,早聽說南方漢人種田的畝產很高,大漢又鼓勵殖民開荒,每個成年男子三十畝地,試問一家一戶又能吃得了多少?剩下來的對外出售,還不是收了稅的。

不收農稅隻收商稅,聽起來嚇人,其實仔細想一想,也就免了口糧稅,就稅率來說,比以往中原王朝三十稅一還高得多呢!

皇帝真狡猾!烏仁圖婭的眼前,就浮現出那壞家夥拿鵝毛撓自己腳心的壞樣兒。

“他收這麼高的稅,不怕老百姓不滿意嗎?我記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可是你們唐朝一位有名的皇帝,和一位同樣有名的大臣議論朝政時說的。”

“唐太宗,魏征。”蕭平補充了問題,再給出答案:“皇帝把閩廣之地的百姓遷移到瓊州、瀛州開荒種地,這些地方本是無主土地,誰開誰得,自然沒有地租,比起以往五成以上的地租,一成的商稅就非常低微了;閩廣農夫紛紛舉家遷移出海,地主隻得把地租從平均六成五降到三成五,光降低的部分就三倍於國稅,更何況若是家貧無餘糧出售,大漢就連一顆穀子也不收!”

烏仁圖婭點點頭:“餘糧多對外出售,就收點稅;糧食隻夠自己吃,就不收稅。大漢的稅,收得倒也公平,暗含劫富濟貧的道理。對了,你們漢人的孔薛禪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孔薛禪?他是哪方神聖?蕭平想了半天才想起薛禪是蒙語智者的意思,孔薛禪就是孔智者,孔夫子他老人家……

進得城門,烏仁圖婭的眼睛簡直不夠用了,她在三年前,乃顏汗還沒有和忽必烈決裂的時候,去過那輝煌的大都城,巨大的建築、寬闊的馬路、高聳入雲的城樓和頂上容納八匹馬並排奔跑的城牆,都給她極度的震撼。

琉球和大都相比,各式各樣的民居,比不上忽必烈的宮殿、文武百官宅邸的富麗堂皇,但烏仁圖婭卻從不同樣式、不同朝向甚至不同民族風格的民居上,看到了一種大都城缺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