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同高宗朝,兩川、荊湖盡在蒙元掌中,敵船從上遊順江而下,其勢難擋,長江天險非我所有,而為敵軍之助,則臨安必不可守!”
朝堂眾人聽了這番話,輕輕點頭,確實,韓世忠黃天蕩困兀術,虞允文金山大捷,這幾次保全江山的關鍵,都在長江水師,如今長江為蒙元所有,臨安地勢平緩山形低矮,實在無險可守。
“為今之計,守江不如守山!”眾人目光隨著楚風的手指頭在地圖上移動,忽然眼前一亮,“諸公請看,從仙霞嶺到南劍州,再到文丞相開府的蓮城、汀州,武夷山連綿不絕。兩廣以北,以韶關為中心,南嶺向東西展開,東端和武夷山相接。武夷山、南嶺將兩廣八閩與荊湖兩浙隔開。
既然長江天險已不可守,不妨將戰線南移千裏,變守江為守山。蒙古韃子兵騎射厲害,隻能在平原逞凶,山地間難以施展,我軍隻須在要道築城寨、用大炮,憑險據守,再加佘人、客家山民為輔助,韃子鐵定過不了這連綿群山!”
張世傑微微點頭,他久曆戰陣,一聽就知道這個方略的可行性比自己的高,自己一心收複臨安洗雪前恥,卻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沒想到。到底武人心眼直爽,剛才的不快拋到了九霄雲外,誠心問道:“據守兩湖八閩固然是好,但我們就留在這濕熱瘴氣之地麼?”
楊亮節笑道:“張相公到底是北人。兩廣之地在漢唐時為遠瘴地麵,如今北人南遷,遍地種植水稻,兩廣八閩已成膏腴之地,富庶不下江南,何來瘴氣一說?”
“我們占據嶺南,並非不圖進取。”楚風的手指繼續在地圖上移動,“守住南嶺、武夷山,八閩兩廣瓊崖四州便全為我有。此地溫暖,水稻一年兩熟,軍糧無憂,廣州泉州俱是通海大港,可以大興海貿征收財稅。
朝廷再出兵,聯合文丞相一軍,沿羅霄山北進,長沙、鄂州(武漢)、隆興府(南昌)三大城分別在羅霄山東西北三麵,徐圖收複,則荊湖可定。
兩廣兵出柳州北上,經武陵山東麓,過黔陽入川,那裏合川釣魚城還在堅守,元韃子的東西兩川行軍元帥府,打了許多年也不曾打下,兩川人南望王師的赤子之心殷切,隻須王師北上,則兩川不難平定。
收複兩川、湖廣,則雲南貴州之敵和北元斷開聯係,不足為慮;兩川荊湖在手,順江而下取金陵,則長江天險又回我掌中,江南不攻自克,此時再以南方人力物力北伐中原,直搗黃龍!”
“好!”張世傑完全拋開了之前的芥蒂,鼓掌高叫,幸好小皇帝手上沒有拿什麼東西了,否則又要打得粉碎。
陳宜中不懂軍事,但看了張世傑的反應,也知道楚風這個方略大約不錯,便問道:“實施這個方略,有什麼要點?”
楚風道:“如今行朝軍兵十五萬,守武夷山應該沒什麼問題,張鎮孫廣州堅城,又在更南方,料想他還能堅持,唯有贛南的文丞相,位置十分關鍵,羅霄山在南嶺和武夷山之間,若是贛南不守,則八閩兩廣不能保全。
文丞相手上沒有朝廷經製軍隊,全是各地豪強、山賊、義軍,戰力與蒙古兵十不當一,是目前最危險的一環。正好陳將軍”,楚風看了看陳淑楨,“陳將軍佘漢義軍山寨都在閩西,與贛南相接,楚某願領琉球軍與陳將軍攜手,北上助文丞相一臂之力,若贛南得以恢複,再西進南嶺,和廣東張鎮孫、廣西曾淵子聯成一片,則大勢定矣!”
聽到楚風要和陳淑楨、文天祥聯兵,陸秀夫心裏就打個突:這楚某結交公主,又和外臣、佘漢義軍聯絡,別是另有企圖吧?
陸秀夫這人,清忠耿介,和後世的海瑞是一類人物,就是全天下我最忠心,除此之外看誰都有毛病。到崖山海戰時,張世傑勸小皇帝逃跑,其實跑路還大有希望,畢竟後來張世傑曾淵子等人帶著好幾萬兵成功跑掉了,但陸秀夫誰都信不過,說怕被奸細出賣——明白指著說張世傑想將皇帝送與元朝邀功請賞,如今事不可為隻有一死,於是背著小皇帝跳了海。
連大半輩子替朝廷拚命,宋亡後投水自盡的張世傑,陸秀夫尚且信不過,他又怎麼會相信楚風?(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