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章 融合的難題(2 / 2)

病入膏肓的垂死之人,也有回光反照的時刻,大宋朝在它生命的最後兩年,竟隱隱有了點中興的氣象。

今年對於琉球,是發展的關鍵一年,以後的形勢,將會越來越嚴峻,留給楚風的時間不多了。

虎號、祿號每月出海四五次,從海峽對岸源源不斷的運來移民,每月登岸人數超過兩千,隨著新船完成訓練陸續投入運送移民的工作,這個數字還將以每月一千的速度遞增。

如果一切順利,十二個月後移民人數將達到九萬六千人!而這僅僅是泉州農村人口的十分之一!

對於目前的琉球來說,可開發的耕地幾乎是無窮無盡的,隻要抓緊從占城換來糧食、耕牛,加上政府低價出售的鐵製農具和不收農業稅激發的勞動熱情,到明年,琉球就能實現糧食自給。

經侯德富統計,人口中18-50歲的青壯年男性約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每個壯勞動力可種水田三十畝,寶島溫暖濕潤的氣候非常適宜水稻生產,若種單季收兩石米沒問題,一年兩熟製下單季收成略減,再減去消耗的種子,純收三石半,則一個壯勞力勞作全年可獲大米一百石,折宋製九千多斤,公製五千多公斤,供養自己和家庭中平均兩個老弱婦孺再養點家禽家畜,最多不過一千公斤,其餘都可以流向市場。

迅速擴大的農業人口規模,不僅能解決糧食問題,還能為工業生產和軍事擴張提供人力資源,政府各科也從移民中招收了不少文化人,侯德富終於不整天抱怨累死了。

後世的文化人多在城市裏待著,宋朝的讀書人在農村的也不少,“耕讀傳家”嘛。國家淪亡、韃虜肆虐,不少人也乘船逃到了琉球。

整村整族的遷移者,宗族勢力十分強大,而新補充的讀書人,都是儒家門徒,這兩條就對琉球的政權和社會秩序構成了威脅。

楚風對儒家沒有什麼特別的看法,因為他一個工科生,根本沒讀過儒家典籍,隻記得中小學時候背的兩句“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到琉球之後才從張廣甫、曲海鏡那兒一鱗半爪的涉獵些須。

不可否認,特定的古代社會,儒家具有一定的曆史進步意義,並且在漫長的曆史中通過統治者的大力推廣,深入了每個讀書人的骨髓,成為了華夏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儒家講禮教,禮,就是宗法製等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封建統治的同時,也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

但這就和琉球建設的商品社會格格不入了,商品經濟,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平等,至少是交易契約上的平等。沒有平等的契約地位,就不可能有公平合理的交易,像《賣炭翁》中“半匹紅紗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式的交易,嚴重傷害了工商業者的積極性,破壞了市場規律。

很難想像一個等級森嚴的宗法製社會能夠誕生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南宋、明末“士富民窮”的曆史充分說明,等級製度下,最多隻能誕生投靠權貴的西門慶和賣國求財的晉商,對整個社會有害無益。

楚風決定堅持琉球模式,而不能以倒退來適應當今社會現實,他一再對自己說:我是一個穿越者,上天讓我回到七百多年前,就是要改變這段屈辱的曆史,我生來就是要扭轉乾坤,而不是在曆史長河中隨波逐流!

怎樣以三千多人的琉球,融合、吸納今後幾年間即將到來的數萬、數十萬移民?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