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政(4)(2 / 3)

對於一個女將軍來說,要從無數出生入死的經曆中找到柔情蜜意的情懷太困難,血與火的戰鬥,留下的是太多粗豪的情感,即使有細膩的情絲混雜期間,也很難被察覺。

“我願意為他戰鬥,直到一天,死去。”這是李劍蘭總結的結論。

“如果說,誰是我最信賴的人,或許就是她吧,可是,為什麼呢?”許進臣看向李劍蘭離開的方向,“或許,她是唯一對我沒有任何私心的人吧,我確信。”

莫臥爾宮廷裏,以奧朗則布為中心的颶風還在瘋狂地呼嘯,莫臥爾的朝政承襲了世界上第一個偉大的帝國:兩千多年前的波斯大帝國。這個帝國在被亞曆山大毀滅前,以數十萬人的部落統治了從地中海到印度河之間的廣泛領土,遼闊的疆域內,道路縱橫,驛站相通,皇帝的絕對威權通行整個帝國;皇帝通過總督統治整個帝國,每個總督都是帝國的實權軍事領袖,宮廷中,所有武將都是各地總督的代言人,所有文臣都是……皇帝的家奴。

第九個宰相的頭顱被掛在皇宮外的城樓,莫臥爾宮廷上,曾經作威作福的文臣噤若寒蟬。奧朗則布之前的莫臥爾皇帝,都將提拔土著入宮效力作為籠絡地方土邦的手段,奧朗則布卻對那些婆羅門(印度)教徒毫無好感。這位威嚴的新皇雖然受大王子和四王子的牽製,不能完全展現自己的抱負,不能完全驅逐宮廷中的土著,卻成功地將自己的宮廷變成伊斯蘭的殿堂。

然而,伊斯蘭教徒的虔誠並不能保證帝國的穩固,不滿奧朗則布取消伊斯蘭外的慶典(節日),不滿奧朗則布對非伊斯蘭教徒課以重稅,hindu(即伊斯蘭稱呼的“異教徒”)掀起了一次次抗議的浪潮,這些抗議,因為維迪亞的叛亂,兩個“叛亂王子”的呼應,以及明軍的步步緊逼,聲勢越來越浩大。

“你們,我將國事委任於你們,你們就是如此報答我的信任?”奧朗則布咆哮著踢倒一個伊斯蘭官員,“hindu官員能做到的事情,你們為什麼做不到?!”

當hindu官員將明軍縱橫德裏城郊,大肆劫掠周邊城鎮的消息冒死呈報給奧朗則布以後,奧朗則布的怒火超越了對神靈的敬畏,伊斯蘭官員也難逃砍頭的懲罰!

“明軍小部隊竟然已經到達德裏城下,德裏城外十數萬大軍,竟然無力阻止明軍的劫掠,這就是我(波斯皇帝好像沒有特別自稱)的軍隊?!”拉可布從這句話中再次聽到了皇帝心中的恐慌。

“陛下,不是官員們不能察覺明軍的接近,這一切都是明軍的陰謀。”拉可布小心地安撫皇帝的怒火,“明軍輔助軍假冒旗號混入我軍,少數土軍趁機起哄。隻要將勤王的土軍限製在各自軍營之內,則城外的混亂自然解除。”

“查出起哄的土軍,將他們全部處死!其它的,照你說的辦。”奧朗則布殺氣騰騰,“還有,你現在不再是我的弄臣,你是我的宰相。”

拉可布聽到任命他為宰相,兩腿發軟跪倒在地,“臣無罪啊!!”三天砍了四個宰相,難免會產生些許誤會啊。

李劍蘭幾乎毫無阻礙地進入德裏防禦圈內,莫臥爾十幾萬大軍密密麻麻地部署在城外,卻被凶悍的莫臥爾士兵禁錮在軍營之內。

“看來,我們要無功而返了。”副官遙望連營十幾裏,感覺很難找到突破口。

“那麼,我們就直接突擊德裏的城門!”李劍蘭清喝一聲,“讓莫臥爾蠻族見識我們騎兵團的威武。”

副官沒有反映過來,李劍蘭已經一馬當先地衝在前麵,八百名騎兵隨之滾滾而去,反而是李劍蘭身邊的幾個衛兵沒有反映過來:真的衝擊德裏城門?!

“擲彈準備!放!!”一鼓作氣衝過去十幾裏,德裏城內城外的守軍還來不及反應,兩三百枚手榴彈被急衝的騎兵甩上城牆。接二連三的爆炸聲響起,明軍騎兵留下一路煙塵,轉瞬消失在道路的盡頭。

“這就是衝擊城門?”落在後麵的副官再次思維遲鈍,隻能跟在急速離開的騎兵後麵吃灰。

明軍騎兵後撤到一個斜對大道的小山丘上,下馬休息。十分鍾後,五六百個莫臥爾騎兵忙亂地追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