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平定冀州(3)(2 / 2)

但袁紹也不是省油的燈,他針對袁術展開了一係列的外交行動,使得袁術成為眾矢之的,加上袁術自身的種種缺陷,一些潛在的危機開始出現。袁術先後占領了揚州、豫州、司隸和荊州一部,儼然成為南方霸主。這時的他開始沾沾自喜,不但忘了槍打出頭鳥的道理,還擺出了一副群雄領袖的臭架子,到處煽風點火,製造出各種事端,弄了個損人不利己,不但和堂兄袁紹反目成仇,又同近鄰劉表翻了臉。樹敵過多過快,是袁術的一大敗筆。

但不能因為這一點就認為袁術一無是處。而作為袁術的老對手,公孫瓚的實力也是不容質疑的。兩人的爭鬥也的確充滿了殺伐之意。袁術遣公孫越幫助孫堅攻周昂,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孫瓚怒道:“我弟之死,禍起於袁紹。”於是出兵駐紮在磐河準備報複袁紹。袁紹驚恐萬分,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範,派他到南皮,想以此與公孫瓚結援。公孫範於是背叛袁紹,以渤海兵力協助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為兗州州牧,並配置了郡首縣令。

漢獻帝初平三年,袁紹屯軍廣川縣,與公孫瓚戰於界橋南二十裏處。公孫瓚有精兵三萬。袁紹命其將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布強弩千張於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縱騎兵出戰。麴義命士兵伏於楯下不動,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一時同發,公孫瓚大敗。袁紹捉住了嚴綱兵斬其首。麴義追公孫瓚到界橋,公孫瓚率兵還擊,再次被打敗,於是公孫瓚逃到薊縣(今北京大興縣),在縣城東南另築小城自守,與劉虞臨近,漸漸結下仇恨。

漢獻帝初平四年,劉虞擔心公孫瓚反叛,於是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當時,公孫瓚的部曲放散在外,倉卒欲從東城逃走,劉虞的士兵不習戰,又下軍令不準騷擾百姓,久攻不下。公孫瓚於是招募精兵數百人,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此時董卓已死,獻帝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公孫瓚將劉虞的首級送到京師,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並安葬。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

漢獻帝興平二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於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於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於是,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各殺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於輔、劉和兵聯合,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隻與妻妾住在裏麵,又囤積糧穀三百萬斛。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

接下來,公孫瓚便失去了進取心,最終隻能以失敗告終。可以說,公孫瓚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隻不過由於性格使然,再加上年齡逐漸大了,使得他走上了不歸路。

但是現在,公孫瓚還很年輕,富有銳氣,的確是個勁敵啊!(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