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平定冀州(4)(1 / 2)

後期的公孫瓚非常有意思,很多言行都匪夷所思。

漢獻帝建安三年,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複,反而增強守備。袁紹於是大興兵攻打公孫瓚。先是公孫瓚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隻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等到袁紹來攻時,公孫瓚的界橋別營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孫瓚必不肯相救,眾人或降或逃。袁紹直接攻到了城門前,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黃巾軍求救,又想親自率兵衝出重圍,占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切斷袁紹軍的後路。長吏關靖勸諫他說:“現在您的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他們的故鄉老少,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會退兵,四方軍隊一定又可以會合了。若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軍隊會失去後鎮,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麼成就事業呢?”公孫瓚於是決定不離開易京,等待其子搬來救兵,內外夾攻袁紹。

漢獻帝建安四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公孫瓚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騎兵於北隰之中,舉火把為應,公孫瓚就從城內出戰。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如期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姐妹,然後引火自焚。

可憐可悲的公孫瓚。現在,曆史發展的軌跡因為劉碩的到來發生了變化,也給了公孫瓚一個新的機會。

雙方都不知對方底線,擺開陣勢便是一陣衝殺,雙方血戰一場,各有損傷。隨後,公孫瓚的兩個拜把兄弟帶兵來援,可惜尚未合並一處,便被劉碩設伏,搞掉了一半人馬。不管怎樣,隨著援軍陸續到來,公孫瓚的隊伍也越來越龐大,形勢對黃巾軍非常不妙。劉碩見勢不妙,開始急需向前進軍,想調動漢軍主力,尋機各個擊破。鑒於黃巾軍的厲害,一路是各縣守將紛紛避讓,有的幹脆投降了事。黃巾軍殺到列人,守將吳章嚇得終日不敢出門,最後居然懸梁自盡。而在以堅城著稱的易陽,黃巾軍更是不廢一兵一卒,輕鬆取得。在曲梁,黃巾軍遭到了真正的反擊,死傷數千人馬。進城後,惱羞成怒的黃巾軍進行了大肆破壞。曲梁有不少文化遺跡,但黃巾軍都是大老粗,誰管得了這些。正在氣頭上的他們,差點進行屠城。即便劉碩有所約束,但是黃巾軍依然縱火焚燒,大批建築物被燒毀。好在城內百姓未曾受損。“毀邑署、武廟及第一山資福寺、安瀾宮”,據說太平軍軍紀嚴明,雖燒城而民“未甚受害”。在沙河,先鋒張合帶領5000人馬擊潰上萬守軍,繼而攻入縣城。該縣縣令帶領手下數百名將士寧死不屈,和黃巾軍展開巷戰,最終身亡,黃巾軍攻下了這座城池。

隨後,黃巾軍不顧身後追兵,水陸齊下,直逼冀州治所鄴城。鄴城遺址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城北18公裏處的臨漳縣的漳河岸畔,是一處重要的古都遺址,是殷鄴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自公元前11世紀商王國滅亡之後,1500年前,這裏再度崛起,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東漢末年起,曆經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王朝在這裏建都,達126年。公元580年,鄴城被毀,當時的相州、魏郡、鄴縣南遷至安陽城,安陽亦稱鄴。

鄴城初建於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作魏國的陪都。此後,鄴城一步步成為侯都、王都、國都。戰國時,西門豹為鄴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曹魏時建北鄴城,東西長7裏,南北長5裏,外城有7個門,內城有4個門。曹操還以城牆為基礎,建築了著名的三台,即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兒子們在這裏宴飲賦詩,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為後世留下了“建安風骨”的美譽,是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東魏建南鄴城,東西長6裏,南北長8裏18步。增修了許多奢華建築,如太極殿、昭陽殿、仙都苑等。那個唱著“天蒼蒼、野茫茫”的東魏主高歡,不僅在這裏興建樓台廟宇,還在這裏安置了能自己演奏器樂的機器人,留下不朽的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