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八旗來了(1 / 2)

第四十七章 八旗來了

永昌府,來自於潞江的告急信頻頻傳來,孫七帶著南甸、隴川兩處的兵馬勸降了芒市,征召當地山民,擺出一副要向潞江進攻的架勢。

哨探不斷的出現在潞江境內,就連永昌府的周圍也開始有操著當地口音的哨探在不停的打聽著什麼,似乎要與騰越的主力連成一片,把騰越徹底的變成一座孤城。

楊珅看著一份份軍報,眯著雙眼,什麼也沒說,隻是將軍情看了一眼,就扔到一邊,任潞江那邊如何的告急,也不去理它,就連最為要緊的騰越,也隻是派出了三千援兵,就再沒什麼動靜。

聚集在永昌府的清兵將領,也不知道主將究竟在想著什麼,隻是覺得焦躁不安,這樣下去,不過是在永昌空耗錢糧,起不到半分的作用。

他們心中揣測,不斷的念叨,不過就是個鄉紳地主,能聚集起多少兵馬,在騰越一地,來一場決戰,一舉將他擊潰,也省了以後不少的事情。

楊珅知道眾將的想法,也不去解釋,有時候,作為一名主將,就用不著跟下麵說得太清楚。他們既然身為下屬,就該知道,上麵總有上麵的考慮,不是他們能夠揣摩得清楚的,更不是他們可以隨意左右的。所以上官的命令,聽著就是,哪來這麼多囉嗦。

他一邊想著,就一邊開始靜靜的思量起吳三桂在臨行前的一番話。當年關寧軍一路過來,也是頗不容易,雖然不斷的取得勝仗,但是不少的老弟兄依然死在了沙場之上。如今這些幸存的,大多都成了軍中的骨幹,也算是有所回報。不過,這樣的榮華能夠繼續享受多久,確實是個值得思量的問題。

他一邊想著,就一邊站了起來,然後回頭看向那張地圖,在他的眼裏,這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將來地位的決策。

隻要騰越不失,他們這個由關寧軍為骨幹組成的團體,就是朝廷值得依靠的,不至於遭受問罪,更不會引發雲南的一場連鎖反應,導致局麵失控。同時,隻要那些南明殘軍依然對騰越保持著壓力,朝廷就離不開他們,更不能裁他們的軍。

楊珅想得明白,所以按兵不動,隻要騰越城池沒有遭受攻擊,他就一個勁的向朝廷叫苦。

隻是可惜,他的盤算雖好,騰越那邊的人卻不肯依著他的計劃行事,雖然沒有攻擊騰越,卻接二連三的把當地土司給串聯了起來。那些土司都是些什麼家夥,他還能不知道,惟利是圖,隻要那邊站著優勢,就會順風倒向那邊。何況,明朝在雲南經營日久,對永曆還有點眷念的人,大是存在,隻要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卷出一大片人來。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沅江一亂,吳三桂就帶著大隊人馬前去鎮壓,絕不能讓它形成榜樣效應,引得其他土司紛紛效仿。

如今,騰越城那個土財主的舉動不是與沅江同樣惡劣嗎?若是看到一個個土司淪陷、起兵,而清兵毫無辦法,其他的人會怎麼想,稍稍安定下來的局麵,隻怕瞬間就會再度亂了起來。

楊珅心中猶豫,思緒在不斷發生著激烈的交戰,猛烈之處,遠遠不像他所表現出來的那麼簡單。

就在此時,一個將要逼著他做出決策的人似乎就快來了。

永昌府的城門口一陣喧鬧,隻見平時橫行霸道的綠營兵士卒們,慌忙的撤開路障,大隊的騎兵就這麼肆無忌憚的衝進城來。

鐵蹄之聲,不停的敲響著永昌城裏的土石路麵,一些躲避不及的逃難百姓,就這麼被他們活活的踐踏過去,隻聽得哀嚎一片。

可就算這樣,他們似乎還不滿意,拔出刀來,對著那些挨餓受凍的百姓就是一陣亂砍,刹那之間,好好的一個街道,便如人間鬼域一般。

如此情景,就連平時殺人如麻的綠營兵也是暗暗搖頭。不過,如今這種場景還算是好的,清兵剛入永昌之時,那種情景更加不堪。

就連洪承疇都不得不在奏疏中寫到,“永昌一帶地方更為慘烈,被殺死、拷烙死者堆滿道路,周圍數百餘裏杳無人煙。真使賈生無從痛哭,鄭圖不能盡繪。”

話語雖然簡單,但其中描寫的事實卻格外的殘酷,真不知道,千百年後,為什麼有人能用簡簡單單的一句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就輕描淡寫的繞了過去。

此間慘事,罄竹難書,有人還記錄了這樣一段事實,昆明縣縣令派遣使者,迎接清兵,走到一裏地,對麵直接就把弓矢射了過來,然後見人就殺,就連豬羊也不放過,活脫脫一副雞犬不留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