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突變(23)(1 / 1)

天下的主人已經溘然長辭,且不會在乎後人的評價。這位登基三十四年,卻被囚禁十年的皇帝,終於笑了。光緒半生淒苦,想來,皆因權利所致。他不是一個昏庸的人,相反,他是個有誌向、有野心的年輕人。就因為年輕吧,使得他無法在政治叢林中找到足夠的食物。何苦生在帝王家,又何苦執掌權杖?安息吧,年輕人,望來生隻在平民家。

至於慈禧,我無法給出十分恰當的答案。

史思勉先生說:我們評論一個曆史人物,要站在當時的環境下去考量。因為,站在後人的角度來說,原本有三麵情況導致了這個結局,我們看到的,也許隻有兩麵,甚或一麵。

慈禧對各國曆史提供了一個樣板,她告訴我們:一旦權利心開始膨脹,便就意味著國家的災難。在這個災難裏,天下風雲會凸起橫禍,人民信念混淆,最容易滋生的恐懼感,會令他們慌不擇路,繼而影響一代或者三代人得生活方式。

比如秦始嬴政的焚書坑儒,他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現在。從史學家的觀點來說,慈禧的諸多措施都有著必敗的原因。但我們不是史學家,不去分析她的措施、做法、想法對曆史產生了何種影響。我們僅從人性的角度而言,她是一個人,首先是一個女人。女人不適合從政,原因就在於,女人天生的敏感性和知性度。

所以,我同情這個一心隻想著權利的女人。她活著為國家帶來了災難,現在她死了,這個國家會有更大、更廣的災難等著人們。她要死要活都不對,對的,是曆史。曆史沒有選擇她,她卻要選擇曆史。悲劇,往往就是這麼發生的。

孫中山望著會場上的人們。他們有的是華僑,有的是美國人,有的是泰國人。但孫中山並不覺得跟他們之間有什麼隔閡,這個被不屑於他的人稱為“滿嘴大炮”的人,在演講台上,反複強調著革命成功後的中國情景。

他說:中國必須革命!唯有此,才能實現國家富強!

他說:美國的革命,造就了美國的經濟,中國亦如此!

他說:我以前是一名醫生,精於解剖。因此,對於患病中的中國而言,非大的外科手術不能救也!

他說:假使革命黨成功,那時我們的祖國將比美國更加文明更加富裕!

曼穀的天氣一如往常的晴朗,不過,1908年的曼穀天氣,因為孫中山的聲音,而變得有些曖昧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