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起義的關鍵因素,就是推翻清廷統治。推翻之後呢?建立一個共和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民治國家。這在當時的中國,無異於天方夜譚。當然了,現在仍舊是。
十月十日,深夜無可挽回的降臨了。吳兆麟在軍械庫值班,命運就是這麼的湊巧。
不一時,吳兆麟聽到了一聲槍響,緊接著,聲音越來越大,他意識到了什麼,於是打算出去看看。還沒走到出去,就見到一行軍人持槍而來。吳兆麟忽然明白了,抬頭看向天際,隻見一道又一道的白光閃過,他知道,那是炮彈。
吳兆麟平時的所作所為,並不失為一名軍人的素質。因此,在孫中山、孫武、劉公等人都不在的情況下,起義軍便推舉吳兆麟為臨時首領。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加共進會的成員,吳兆麟縱然不想和稀泥,但此時情況非凡。若是抵抗,無異於死亡。他也理解起義軍,他也痛恨清廷。在此複雜的心境下,吳兆麟隻好認同起義首領的位置,並隨即下達命令:不得濫殺無辜,必須聽從軍令。
就是這兩條命令,為起義軍贏得了掌聲與讚美。
這場起義,有眾多意義。而很明顯的是,這次起義很倉促,或者說,是一次意外。
若要說明原因,我們將目光放在三年前的1908年。
1908年,發生了諸多大事。比如,台灣的鐵軌正式鋪就,總長四百多公裏。大陸地區,孫中山與黃興等人的起義,由於沒有後援,再次失敗。這是四月份。
孫中山產生了濃烈的迷茫感,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還是錯的。他也不知道,目前的這個國家,未來究竟是怎樣的。他唯一知道的是,自己的名字已經變成了通緝令上的懸賞份額。回到最初點,他孫中山是否一樣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革命,還是會同他人一樣,選擇命運的屈服?
蒼天和人民一樣,選擇了沉默。在沒有絕對的把握下,人民是不會出手的,他們要看看,看看誰會贏,然後選擇站在誰的一方。幾個月後,耐不住寂寞的蒼天,出手了。
十一月十四日,有個人死了。十一月十五日,僅一天之隔後,又有一個人死了。他們的身份不同,觀念不同,性別也不同。但他們還是有個共同點的:掌握天下的人。
男的叫光緒,女的叫慈禧。兩個鬥了半生的人,連死亡都不能遺落人後。
這件事傳遍大江南北後,孫中山忽然放聲高歌:別忘了山穀裏寂寞的角落裏,孫中山也有春天。是的,帝國的統治者死亡,意味著帝國的崩塌——幸運的是,帝國的繼承人,還未找到。
可惜,孫中山並不知道,即便是春天,那也隻能是初春。看似滿眼花團錦簇的盛景下,是一片雪海的料峭。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