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突變(20)(1 / 1)

清廷的割地賠款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所謂習慣習慣也就習慣了。腫脹的製度,膨脹的自信讓清廷結結實實的開始挨巴掌。那麼,義和團能推翻清廷嗎?

這是個偽命題,即,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

義和團的出現是因為洋人的一再逼迫,無關清廷。他們隻是暗恨清廷的懦弱,和不作為而已。所以,沒必要因為是人民起義,就認為他們多麼偉大。事實上,義和團要比清廷還過分。

不知是出於無奈,還是給自己留餘地。在對八國聯軍做出宣戰後,慈禧發力並不大。並且,警告那些擁有軍隊的主帥:打則打矣,勿要用力。也就是今人所說的意思意思。顯然,慈禧不夠意思。因為義和團已經發飆了。

克林德的步步緊逼,讓義和團意識到了老外的不要臉。清廷對八國聯軍的宣戰,讓義和團意識到了報複的時機。他們在這個時候,集體站了出來,並對八國聯軍發出了催震山河的怒嚎:你們TM的是要跟我們TM的火拚嗎?

於是,怒嚎演變成交戰,交戰演變成濫殺,濫殺的大部分都是無辜的中國人和外國人。但不管國籍如何,死去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教徒。

希望你還記得,義和團出現的原因,就是因為基督教擴充教堂事件。因此,義和團跟教徒可謂世仇。現在,他們要借助公事之便來發泄內心私仇。

在所有被殺的教徒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國人,在所有這些被殺者中,有五十三名兒童。或許教徒該殺,或許中國教徒也該殺,但兒童何罪之有?他們有的不過剛剛出生,大部分還在父母膝下承歡。作為一個慈悲之心最為廣重的民族,義和團的行為跟禽獸無異。

如果用殺紅眼的理由來解釋義和團的行為,無異於為其開脫。我們不妨將目光停留在此事的二十二年後,即1922的榮格。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此公平生最大的功績,便是讓人們知曉了為什麼會產生某些自己不能理解的行為。尤其是身在團體之中時,這種行為更加猛烈。

是的,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集體無意識理論”。

由於榮格先生闡釋的過於專業,因為由樓主代為傳達:所謂集體無意識,說白了,就是當你在一個集體中時,別人做的事,你也必須要做。最為著名的例子,便是股票的買賣。

一人收,萬人收,一人拋,萬人拋。就是這個道理。即,當你身處集體時,你隻能隨大流。

還有些網絡例子,臂如前些年的那句“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被轉發千萬遍,由此成為一句網絡名言。更為影響我們的集體無意識,就是雇傭水軍的炒作。即便你對這個帖子沒有興趣,但你也對回複有興趣:是什麼樣的內容,吸引了人們的不斷回複呢?由此,你開始墜入炒作軍團的陷阱。即便你沒有任何回複,你也貢獻了一個點擊量。一天如此,天天如此呢?

具體到義和團身上,這種集體無意識如果說是因為某個人的泄憤行為,毋寧說是記憶影響。

他們尚在繈褓中時,教徒們就存在了,他們肆意占領父輩們的土地,隨便的頤指氣使,讓父輩們不堪忍受。由是,父輩們的怨氣開始影響他們。等他們長大成人,這種不快的記憶和父輩們受到屈辱的記憶,被這場戰爭喚醒、激活以至於釀成慘劇。

在那時,他們不再是自己,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行為。他們想到的是屈辱,想到的是難過。在他們眼中,這些口口聲聲說著眾生平等的天使,無異於一個又一個吸血的魔鬼。諒解?從何說起!

於是,這些天天念叨著永生的教徒們,去了他們向往的地方。是不是天堂,隻能看帝哥是不是存在了。

但是,教徒們說到底是無辜的。他們沒有參戰,沒有過屠殺,他們死的太過冤屈。他們不是軍人,他們隻是教徒。僅此而已。

盲目而無意識的義和團終於完成了祖輩們的願望,然而,麵對一片血海,他們真的高興嗎?自問的應該是內心深處,那僅存的一點人性吧。

因此,他們失敗了,盡管他們還存在著。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