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3 / 3)

陶伯璋在翻看了幾頁後已不由愕然地脫口而出:“綿綿,你把始祖譜偷出來了?”

陶爹倒吸了一口氣。

陶雲蔚從容頷首:“南方僑姓士族不止我們一家,若無始譜在手,遇到才疏學淺、孤陋寡聞的還能糊弄,倘遇到陸氏那樣的膏粱盛門,豈不是惹人打臉?”

陶爹覺得有些不對:“這和你之前說的不一樣啊,你不是說咱們隻抄錄一本我們這支的,等過來好立個祭堂做些牌位供上,南邊的人也不會曉得我們陶氏宗房之分,我們則原也不必去和那些大族走得太近,搪塞一番便也過了。”

“我原是這麼想的。”陶雲蔚嘴上這麼說,心裏卻道,我不這麼說怎麼哄你決心離開?

陶父什麼都好,就是性子軟和沒什麼主見,以前五兄妹的娘親還在世時家裏大小事基本都是陶娘子拿主意,這夫妻兩個恩恩愛愛了一輩子,誰知五年前陶娘子忽然得了急症沒兩天就去了,陶父瞬間就跟沒了主心骨一樣,長子伯璋雖然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了一家重任,但其性溫和寬厚,實乃“好好郎君”一枚,遇家中困事難有揮刀斬魄的決斷,於是不知不覺長女雲蔚就站了出來,這幾年小到宅中內務,大到舉家南遷,皆是由她建議決定。

要說陶家為什麼好好地放棄北邊產業到南邊來,其實和其他南遷家族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因為覺得北方的環境不夠安定,不利於自家生存,但陶雲蔚這一房和陶氏其他族人的不同之處又在於:隻有他們真正下了這個決心並且付諸了實行。

而關於這一切的因由,則是源起於那本叫做《百家譜》的書。

第2章 譜牒

現如今的北朝、南朝國號分別為昭、齊,但其實在百年前隻有“昭”一朝,二者源出同宗,皇姓皆為“李”氏。當年永隆帝禦駕親征關外,結果兵敗失蹤,消息傳回鄴城,滿朝文武都還來不及多表幾天悲痛就迫於夷族入侵的壓力緊趕慢趕地扶持了新君上位,這位新君就是永隆帝的侄子。然而新君登基不足一年,永隆帝居然在忠臣良將的護衛下曆經千辛萬苦回了都,於是接下來的事就朝著那點子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方向奔發而去。

這場皇室連帶朝堂明爭暗鬥最後的結果就是:永隆帝再次在忠心耿耿的臣子護衛下離開了都城,但這一次他是帶著妻兒和準備東山另起的人才和物資走的,之後經曆艱難苦戰,南下一路至金陵城,立都建元,重登帝位。起初為了表示正統,南朝的國號也被定為“昭”,後來太子繼位便將國號改為“齊”,理由是為表皇帝“盼南北齊昌”。這大有深意的五個字一出,生生對比的北朝那位正忙著和北方夷族議和的君主落了下乘。

於是之後數年間就是大量胡人入關定居北朝,帶來的新奇玩意雖然多,但衝突卻更多,其中不乏有和各個高門士族的矛盾。陶雲蔚以前對此還並沒有多大感覺,畢竟自她記事起街上就早已是隨處可見那些高鼻深目的胡人,直到那一回,陶氏現任宗長,也就是她五叔祖把陶爹叫了過去,說有朝中的胡族新貴想要與陶氏聯姻。

她家三姐妹,年齡合適的就隻有她和曦月,曦月長得像父親,是個秀麗美人,她則像母親多些,輪廓、氣質都更為硬朗。族中長輩覺得兩姐妹各有優點,哪知這話才一傳過去,對方就直接回複兩個都要,還說什麼善治家的給老子,美貌的給兒子。當時連一向性格柔和忍讓的陶爹都給氣得瞪了眼兒。

陶雲蔚是事後才從長兄的口中知道這件事的,其實對方如果隻要她們其中一個,她作為長女,不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