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節(1 / 3)

員們,都是要回族地任命三年的,他們熱情以待,隻盼著這一點討好能在未來換來更大的收益。

京口縣的二十一雲齋則免費給前來參考的學子住宿,隻要你拿出書院的木牌,便可一直住到考前,更引得在京口的學子感恩。

鄉縣試更為注重基礎,從四書五經中挑出考題,讓眾人默寫、搭句,這不管對於從書院出身的寒門學子,還是有先生在家教導的世家之子都是非常容易通過的。

鄉縣試一過,便是州試,州試隻需去當地州府考試便可,給了學子半個月的動身時間,州試便要開始了。

州府從沒有來過這麼多讀書人,客棧悉數住滿,許多家中有空房的人家也紛紛將房子租了出去,便連書肆也趁機又賣了一波朝廷邸報,帶動了新的經濟。

此次考試,更為重視算學,身為一個要任命的官員,怎能不懂算學,日後如何管理府衙、官邸?百姓稅收怎麼處理?

因此,三道算學題中,還特意有一道針對新《大立法》頒布的免百姓田稅,抬商稅,禁止各地以各種理由多收稅款的題。

此題目特別的接地氣:張牛鄉共一百一十二人,其中六十戶有田,應繳人丁稅,有十一嬰孩免稅,又有新搬來的一家十口從事商業,年收入百兩應繳商稅,所收稅款應為幾何?

在書院學習過的學子們,拿過草紙便開始演算,世家公子們眉頭緊蹙,他們所得到的教育便是,遇到此事,交給下人。

因著此題被世家郎君們認為過於刁鑽,出了考場還念念不忘。

鄉縣試與府試一樣,連考三天,每次早晨入,下午出,算學乃是最後一考,所以他們出來後精神充足,同身邊好友辨得臉都紅了。

“為什麼算學裏還有這種題?隻告訴我們六十戶,我怎麼知道具體人數?”

“考完這場考試,我真的不想參加都考了,不知道都考會考什麼稀奇古怪的題目!”

“這根本不是人能算出來的題!”

蹲守在考場附近的書肆們,提筆而書,而後快速奔回書肆將今日引起爭論的算學題高懸在書肆上,並上書,能解出此題者,贈上好筆墨紙硯一套!

本就關注著州試,這題又跟自己息息相關,百姓們眼都綠了,他們早在書肆的邸報上知道朝廷調整了稅,憂心忡忡會不會是朝廷障眼法的他們,自己也在演算。

算來算去,沒有相同之人算出的兩個數是一樣的。

有在書院讀書的學子出了考場路過,被相熟百姓叫住,拉住他請他解一下此題,“題目中也沒說村裏多少人,這人頭稅咋算啊?”

被眾人圍著,學子不好離去,好在此題會算,他娓娓道來:“題目中有言,張牛鄉共一百一十二人,有十一嬰孩免稅,故而有一百零一人需繳納人丁稅,一人十個銅板則為一千零一十銅板。”

百姓們拍著大腿!

“對啊,隻要減一減就行!嘿,我咋就沒轉過彎來,那田稅咋算!”

隱藏在百姓中間的世家子也不禁伸了耳朵來聽,隻聽學子無奈道:“新的《大立法》免去了田稅啊,題目中那句話是迷惑我們的。”

“好家夥,我真是蠢成豚了!”

“我一直糾結有多少人,田稅咋算來著!”

“我也是,大家都是豚!”

“那最後的商稅呢?”

“商稅取十分之一,故而應繳納十兩,至於從事商業的人口數,是不算在內的,也是障眼法,”學子歎道,“無怪乎你們算不出來,實則題目繞繞彎彎太多。”

“哎呀!”上過掃盲班的百姓們聽明白之後,臉都快皺成了團,隨即便是巨大的喜悅,能夠在州府出現的考題,本身就是一種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