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裏戰爭開始後的第二年的7月11日上午。這是一個應該被所有羅馬人、迦太基人以及他們的所有後輩兒孫所永遠銘記的時間。在這個時候,一場驚天動地的海戰在西西裏的海域爆發了,這場海戰的結果不但影響了整個戰爭格局的走向,也影響到了兩國日後在世界各國中的地位,甚至還間接的影響到了歐洲在今後數百年的曆史發展。
7月6日,迦太基海軍統帥安尼巴爾帶領著麾下以42艘七排槳艦和98艘五排槳艦組成的主力艦隊在西西裏東南海域遊弋著,他的主要職責是保護沿海商隊船隻的安全,以及殲滅羅馬艦隊。
7月6日,羅馬海軍的主力艦隊也在塔蘭特港拔錨啟航。這支艦隊的指揮官就是羅馬遠征軍的副統帥,被迦太基人稱做“海皇”的西皮阿將軍。而這支由43艘大型烏鴉艦(七排槳艦原型改裝)和70艘小型烏鴉艦(五排槳艦改裝)組成的艦隊這次出征的目的就是與迦太基所號稱的“無敵艦隊”進行一場生次的決戰。
其實羅馬人本來還可以再等上一段時間的,畢竟就目前的海上局勢來講,由於他們的烏鴉艦隊每場戰役之後,都可以獲得幾艘迦太基戰艦作為補充,所以他們的海軍實力會越來越強。但是因為在這將近7個月左右的時間裏,羅馬進行了全麵的戰爭動員,以至於對國民的根基都有些動搖了。農業的收成大大的降低,使得一些小型的城鎮、海港都有餓殍的產生。另外,羅馬男丁的數量不如迦太基人,長此的在戰場上如此消耗,也不是羅馬人所能夠承受得起的。因此,盡快的與迦太基人決戰就成為了元老院那些家夥的必然決定。
經過5天多的航行,羅馬艦隊與迦太基艦隊終於在米萊附近海域相遇了!
在這場被後人稱為“利帕裏海戰”的戰爭中,雙方戰艦數量分別是迦太基140艘,羅馬113艘,雖然數量上有一些差別,但在真正能夠左右戰局的主力艦“七排槳艦”和“大型烏鴉艦”的數量上雙方卻幾乎持平,所以在投入的兵力上,還是應該被看作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另外,雖然迦太基人是被襲擊的一方,但由於他們的艦隊本來就是打算被用作殲滅羅馬艦隊的,所以也不能夠說是毫無準備。所以在士兵的心理上,這也是應該被看作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
7月11日,上午9時左右,雙方的艦隊幾乎同時出現在對方的視野中。上午9時30分,雙方的艦隊又幾乎同時完成了戰鬥隊列的編製,向對方的艦隊襲去。一個小時後,上午10時30分,例行的小規模衝突結束,所有參加揭幕戰的三排槳艦、50槳手艦等小船在雙方居前的逼加之下退回了本陣營的後方。靈巧為主的小型戰艦衝突過去之後,比拚力量的真正巨艦戰爭開始了。
由於在當時的戰爭中沒有火氣,而小型戰艦對戰中使用的那些弓箭、石塊等物品,對於這些巨艦的殺傷力又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決定能夠決定戰爭勝利的就隻有戰艦前首的巨大撞角。這些撞角一旦插入對方的甲板,就會被自己的水手砍斷,由於後部位置附加了金屬,所以這些撞角就會向後方傾斜,把對方的戰艦撕開一道裂口以便海水注入進取。當然,除了撞角之外,兩方戰艦的側舷一旦交錯,一場士兵間的白忍戰也是在所難免的。
當然,上麵這些原因也引出了其他能夠左右戰爭局勢的因素,比如風向和海潮。雖然戰艦的航行可以通過槳手控製,但以上兩點也是決定其航速的主要原因,而航速的快慢又對撞角是否能夠產生足夠強大的力量插進對方的甲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這兩點也是海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