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樓蘭入夢》(代後記)
我對樓蘭的情結,似乎緣於宿命。常常獨自發些千古之幽思。長篇小說《樓蘭遺夢》就是在這種冥冥的狀態下產生的。我還常常產生一種幻象,自己身著現代裝束,神遊在昔日繁華熱鬧的樓蘭古城中……
地處羅布泊以西、絲綢之路中心的樓蘭,是西域三十六國中最負盛名的。它的盛名絕非是國力強大的緣故,而是它那由繁榮到衰敗,直至消亡的過程。這是一個耐人尋味、而又發人深省的過程。
樓蘭立國700餘年,絲綢之路開通後,國際貿易和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為它們帶來空前的繁榮。它是創建西域文明的領袖。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茂盛的森林。如此美好的生態環境,必然孕育出無比的輝煌。然而,這一切都已成為過眼煙雲。
樓蘭在公元二世紀達到繁華的頂峰,四世紀開始衰落,五世紀以後就已經銷聲匿跡了。恰如東晉高僧法顯描述的那樣——“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木為標識耳。”淒涼情境,讓人渾身戰抖。
關於樓蘭的消亡,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是為“丁零所破,人民散盡。”而更多的專家學者則傾向於是大自然對它的瘋狂報複——盲目的濫砍盜伐導致水土流失。加上風沙侵襲,鹽堿日積,河流改道,瘟疫流行,缺水斷糧……樓蘭人既是被大自然打倒,也是被自己行為摧毀。
欲哭無淚的樓蘭人踏上了逃亡之路,就象他們的祖先當年從巴比侖逃亡一樣。他們盲目地逆塔裏木河而上,哪裏有水草樹木,他們就奔向哪裏。能活幾個就活幾個。樓蘭國瓦解了,城池在暴風驟雨的侵蝕下日漸癱散。昔日的家園成了風沙的領地、死亡的王國。廢墟兀立,滿目蒼涼……
一個具有數百年文明史的王國永遠地消失了。一段籠罩著神秘光環的曆史被埋在深厚的沙漠之下。一片充滿詩情畫意的綠洲變成了永久的追憶。逃亡的樓蘭人日複一日地做著複活樓蘭的夢。但,夢永遠是夢。而且夢到最後,連做夢的人也等不及,與他們的故國一樣,帶著遺憾永遠地消失了。
現代人也在做著複製樓蘭的夢。有人說阿不旦漁村裏有樓蘭遺民的子孫。也有人建議將若羌縣改成樓蘭縣。其實,做夢的人也清楚,樓蘭隻有一個。無論你怎樣複製、如何克隆,也取代不了真正的樓蘭。依我看來,殘缺是種美,淒涼也是種美。何不讓樓蘭這種自然之美存活在夢與幻的情境之中。
能讓樓蘭入夢,其實也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