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特務戴笠與電影皇後胡蝶的那段情(3 / 3)

還有一個根據,即是曹丕的表現。曹丕娶甄氏時,是十分喜愛的,但曹操一死,馬上就冷落了她。據《魏書》記載,甄氏對曹丕的新寵說了一些不滿的話,曹丕知道了甚為震怒,對其百般虐待,最後又下詔書,賜之以毒酒,令她自殺。甄氏不喝毒酒,曹丕的新寵妃子郭氏就用糠塞於其口,趁其喘息之時,強行灌下毒酒,將其害死。另外,曹操死後,曹丕將其父的妃嬪全部召來,供自己玩樂。一次曹丕生病了,其母卞太後前去看望。她掀起門簾一看,見曹丕床側坐著的女子都是曹操生前的貼心宮妃。太後驚奇地問:“這些人何時被召到你房中來的?”曹丕回答:“父親剛死,我就召她們來了。”說話時臉上毫無羞愧之色。卞太後見此情形,氣憤地說:“你這樣做,死了連狗鼠都不吃你!”

從這兩點看,曹操似乎與甄氏有曖昧之情,所以才導致了孔融之死和曹丕的報複。也許,正是因為曹操的這段醜事,清朝的學究們才故意將兩個人的墳墓繪製在了一起。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大膽的假設,並無事實根據。

另一種說法認為,曹操陵在其故裏譙縣的“曹家孤堆”。

1991年第5期《風景名勝》雜誌上刊載了一篇題為《魏武故裏話曹操》的文章。文章認為,曹家孤堆即是曹操陵,其理由有三:

其一,《魏書·文帝紀》載:“庚子(公元220年),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亳州誌》載:“父帝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前,樹碑曰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曹丕(魏文帝)為何不去鄴而返故裏?說明曹丕此行目的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

其二,《魏書》還說:“丙申,親祠譙陵。”譙陵就是曹氏孤堆,位於城東20公裏處。曹操31歲時曾返鄉在此建築了精舍,而曹丕也於187年生於此處。所以曹丕祠譙陵,其意有二,一不忘所生之地,二祭先王之陵。

其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宗族墓群,其中包括曹操祖父曹騰墓,其父曹嵩墓等,曹操長女曹憲墓也在此處發現,綜上可知,曹操之陵亦當在此。

但是這種說法紕漏甚多。其中一個明顯的錯誤是,把曹丕的幾次祭祀作為證明曹操之陵在亳州的證據。其實,曆代皇帝的祭祀,並不見得隻是祭父,更多的是祭祖,如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後,派懂得風水的大官到其出生地泗州選址,為其高祖、曾祖、祖父造陵,所以曹丕之於祠譙,隻是一種祭拜祖先的活動,並不能證明曹操墓即在此處。至於曹家祖墳在此,曹操之墓也必在此的說法就更顯得蒼白無力了。

麵對“曹墓不知何處去”的尷尬局麵,後人不由得發出了“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感歎,而對曹操為人之奸詐也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其實,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從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節儉,力主並親身實踐“薄葬”,這在曆史上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曹操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社會動蕩,其采用隱秘的辦法處置後事,也是迫不得已。而且這種辦法,不僅保護了自己,也使諸多的盜墓賊無從下手,一次次徒勞無功,從這個意義上講,曹操又是十分明智的。

從曹操入葬至今,時光已流逝了1000多年,曹操的真正陵寢還沒有找到蹤跡,也許人們是永遠找不著了。

萬人挖不動武則天墓

如果問世界上那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動人數40萬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幾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時至今日,乾陵依然恪盡職守地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遺體。我們不禁要問,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麼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

這事得從乾陵的修建說起。乾陵位於陝西省幹縣城北6公裏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裏,修建於公元684年,曆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質的山峰,三峰聳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征。唐時的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於女主。所以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昭令當時朝野聞名的大術士袁天罡和李淳風,要他們為皇上選址風水寶地。二人分別遍遊九州島,回來後交旨都說選在了好縣(今乾縣)的梁山上。武則天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頂,袁天罡說他在這裏埋下一枚銅錢,李淳風說他在這裏釘下一枚鐵釘。刨開土,李的鐵釘正好紮在袁所埋的銅方孔中,在場的人無不拍手驚奇。於是,武則天便把陵址選在了梁山,即現在的乾陵。單從風水來說,乾陵就超過了唐朝所有帝陵。

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曆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曆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後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製,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像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製,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裏。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裏”,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察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麵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至於裏麵的寶貝,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4間石洞,洞裏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裏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裏麵。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像花粉一樣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曆代所有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中,他的反動程度僅次於明末的張獻忠。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築完乾陵後剩餘的原料。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鏟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300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隻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和黃巢一樣,他也興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