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特務戴笠與電影皇後胡蝶的那段情(1 / 3)

與之呼應的是地上排水係統。在陵園內不論是牆腳樓旁、封土周圍,均列有整齊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縱橫交錯的地表排水設施。它們能將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勢低窪處,並引向陵園外。陵園外的防水工程乃是驪山山麓前築就的防洪大堤,以防範源自山間的洪水對陵園的破壞,時至今日,它依然高高隆出地麵,長久以來被當地人稱為“五嶺”。

誰才是兵馬俑真正的主人

1974年2月,一群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裏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2000多年的地下博物館被挖掘出來。至今,兵馬俑已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樣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軍陣;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這一奇跡被認定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幾乎成為一種“公論”,甚至美國《焦點》雜誌在介紹兵馬俑時也稱:“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2200年前駕崩之前統一了中國,下令修建長城,對中國實行殘酷統治。他當時唯一懼怕的是天帝的震怒。他為此下令修建一座龐大的陵墓,讓8000名真人大小的彩繪武士守衛。”但近些年來,有學者卻對這一“公論”提出了質疑,認為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此論一出,立即在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那麼兵馬俑的主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呢?如果不是秦始皇又是誰呢?

對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這一觀點提出質疑的是南京建築學家陳景元,1961年他曾參與秦始皇陵的保護規劃,1984年他就曾發表文章質疑兵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是秦始皇,但未得到重視。2006年,他又在《中國科學探險》雜誌第2期發表了《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一文,首先對秦始皇葬於驪山腳下提出了質疑。

現在認為秦始皇葬於驪山腳下,最主要依據是《史記》的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裏麵說,“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這裏麵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說秦始皇死後埋在了驪山,二是說他剛一即位就在驪山建造皇陵。

陳景元認為《史記》的記載未必真實。秦始皇出巡途中死於河北邢台,要回鹹陽的一條捷徑是向南過黃河向洛陽,再到西安;另一條路線如秦俑館裏所記載的:向西經井陘,過娘子關到太原,再向北到包頭轉至西安。無論是哪條路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回到鹹陽,而在夏天要保證趙高、李斯為“篡權”所要求的“秘不發喪”,保證屍體不腐爛也是非常難的。這樣看來,秦始皇的屍骨其實是出不了河北省的,即使到了驪山,也隻能做個衣冠塚。而從陝西省文管會1960年初到當地進行現場調查後所寫的調查報告來看,位於現在秦始皇陵北麵的大量夯土地基上什麼都沒有,作為宮殿建築群主要部分的這一地塊當時根本就還沒有進行施工建設,內城、外城及封土等都是死後的工程。而驪山上洪水嚴重,幾乎每隔3年就會下一場暴雨,開挖的地宮也不可能不顧積水而在秦始皇死前幾十年就預修。

既然秦始皇陵不在驪山,那麼位於驪山腳下的兵馬俑又是誰的呢?陳景元認為兵馬俑其實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後的。

秦宣太後,姓羋,楚國王族,後嫁於秦惠文王。她在秦國統治了41年之久,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掌權治國的女國君,甚至有人稱她為2000多年前的“慈禧太後”。為何說兵馬俑不是秦始皇而是她的陪葬呢?

陳景元認為曆史上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三百丈”,但秦時的“三百丈”隻有690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東近2公裏的兵馬俑,不可能被包括在這一個“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因而也不可能成為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史記·正義》及《陝西通誌》《臨潼縣誌》等史料中,都有“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16裏;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10裏;秦宣太後陵:在雍州新豐縣南14裏”的記載。雍州新豐縣的縣城,也就是今天臨潼縣新豐鎮的東北不遠處,根據上述明確的方位和裏程,很容易判斷出秦宣太後陵,就在秦始皇陵的東側偏南、距驪山山腳約2裏處的西楊村、下和村一帶,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

此外,在兵馬俑的身上也發現了一些奇怪之處:一些兵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秦俑所著衣服,非常鮮豔,與秦王朝的尚黑製度,有顯著差別;在一些陶俑身上還發現了“羋”字,疑為秦宣太後的姓。

如果兵馬俑真是秦宣太後的陪葬,那麼哪裏是宣太後的陵墓呢?但目前考古學者還沒有發現足以與兵馬俑匹配的宣太後墓。考據學上強調“孤證不立”,就是單獨的一個例子是不能證明一個事物的真實性的,至少憑借現有證據而斷定“兵馬俑的主人是宣太後而非秦始皇”為時尚早。這也使得陳景元的質疑更多地停留在猜疑假設階段,也說明當前的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的研究還應進一步地深入探討。

孟薑女真的哭倒了長城嗎

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這個故事大致梗概是這樣的:秦朝時期,秦始皇發動八十萬民工修築萬裏長城。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處躲藏,誤入孟家花園,無意中發現了孟薑女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隻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孟薑女惦記丈夫,就啟程到萬裏長城尋夫。一路上吃盡千辛萬苦,誰知到了工地後才知道萬喜良已經累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裏。聽到這個的消息,孟薑女傷心地痛哭起來,直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忽然聽得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裏,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薑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裏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最後,孟薑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丈夫的屍骨。這就是我國孟薑女哭長城的傳說。

當然,根據常識來判斷,孟薑女哭倒長城是不可能的。那麼,孟薑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有人認為,孟薑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薑太公的封國,《東周列國誌》等書中出現的“×薑”,一般是齊國人。孟薑者,薑氏之長女也。所以,他們認為,孟薑女傳說的雛形是《左傳》記載的孟薑。孟薑為齊將杞梁之妻,杞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薑,對她表示吊慰。孟薑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莊公專門到她家裏進行了吊唁。孟薑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薑哭調。嚴格說來,這時的孟薑女故事和杞梁妻故事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首先,杞梁的身份與萬喜良的身份不同,一個是齊國的貴族戰將,一個是蘇州的書生、秦國的築城役人。其次,從二者行為的性質看,貴族杞梁不貪敵賄,戰死疆場;萬喜良則是不堪辛苦,偷偷逃走。再次,從二位女人哭的原因來看,同樣是哀哭崩城,貴族杞梁之妻是表達心中悲哀;民女孟仲姿則是為尋求被築在城中的丈夫遺骸,哭到長城崩倒、白骨盡出。最後,從二人哭的地點看,杞梁妻是在城郊等候迎接亡夫的棺柩,再撫而哭;孟薑女則自己前往長城,哭倒長城。

隨著故事的流傳,情節進一步增加和完善。西漢劉向的《說苑》,增加了“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情節。他的《列女傳》中,又添了“投淄水”的情節。這樣,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漢代,開始接近於孟薑女了。到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誇大,說整個杞城被孟薑女哭倒。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範圍,演變成文學作品了。到了唐代,杞梁妻更加接近孟薑女。詩僧貫休在詩歌《杞梁妻》中,把春秋時期的事情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外,把城牆演化成長城。這樣,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薑女哭長城”的傳說靠近。到了明代,政府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薑女”,改杞梁為“萬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裏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薑女哭長城”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