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先祖搬遷情定潮州(2 / 2)

他的滿腹才學,也因此而不受當地人的青睞,所以他的生活仍然過得相當清苦。李明山畢竟是文化人,久而久之,這裏的鄉民們也接受了這位河南秀才,當地一些貧困家庭的子弟也開始接受這位“布衣老師”,李明山就在莆田開辦了一個“大私塾”。李明山認為,他在這裏至少比為那些老財主的子弟上課好些。所以,李明山盡管收入甚微,但因有貧民子弟的擁戴,倒也心情舒暢。

不料,就在李明山準備在莆田做長久定居之計時,忽然一場人禍降臨了。當時正是明末清初,一天,福州大清官兵突然湧進了小小的莆田古城,他們殺戮的主要目標雖是尚未剪掉腦後長辮子的前明舊兵,但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莆田城裏激戰不休,雙方官兵死傷無數。百姓房屋競也燃起了熊熊大火。可憐李明山一家好不容易在莆田城郊建起的一座草房,也在這場災禍中被無情的大火焚燒了。於是,本來已隨遇而安的李明山,不得不再萌生遷徙之念。這樣,李明山攜妻帶子,又不遠千裏地向廣東跋涉而來。

這時李明山已經五旬開外,再也不是當年從河南許昌向福建逃災時的年輕人了。從莆田來廣東的一路上,他和家人幾乎奔波了半年,終於在大清元年的入冬時分,來到了東晉時期就小有名氣的古城潮州。這次他選中的落腳點,是在距潮州不遠的海陽縣城,海陽同樣物阜民豐。在李明山眼中,無論潮州還是海陽,都是他從沒見過的人間天堂。如果說在許昌生活讓李明山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在莆田暫居讓這位民間才子獲得了來自社會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經驗,那麼在物華天寶的潮州海陽,則讓學富五車的李明山飽嚐了南粵文化的靈秀。

李明山之所以直投海陽,其原因也像他當年從許昌遷往莆田一樣,因為此地有一批同從許昌故裏南遷的鄉親們。早在海陽安家立命的許昌親友們,對既有才華又有人情味的李明山的到來,當然是熱烈歡迎的。他們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這位老秀才來教,而李明山也渴望再像從前那樣重執教鞭。不幸的是,經過從中原到閩南,再從閩南輾轉來粵東的長途跋涉,等他到達了海陽,已經變得骨瘦腰軟,纏綿病榻。

不過,李明山喜歡潮州的山山水水,尤其是那條蜿蜒流過古城的韓江,碧藍透明的江波幾乎可以照見他不再挺拔的身影。再看城外的筆架山和金山、葫蘆山,三峰相連,巔連雄踞,城外群巒蒼翠,樹木蓊鬱,把這個在東晉九年建起的古城環繞得如同盆地中的城郭。這在李明山眼裏正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李明山不能再以塾師為業,每日以藥代食,自知來日已不多。所幸他看見李家的子嗣們都已長大成人,而且三個兒子都像他當年一樣,雖然生活困境重重,倒也個個知書達理,學問不遜其父。就在李明山落戶海陽的當年冬天,這位生於河南的老學究終於撒手塵寰,駕鶴西去。不過他的後裔們卻從此在這粵東大地上繁衍,成了一方頗有影響的人脈。他就是李嘉誠的先祖。李明山是李氏家族在粵東繁衍發跡的鼻祖,尤其是李嘉誠在香港商界的曆史性崛起,給從河南遷徙而來的李氏家族帶來了新的榮耀。李氏家族第十代傳人李嘉誠,在香港富可敵國,並躋身於世界華人富豪的行列,毋庸置疑,李氏的先祖李明山功不可沒。李明山以後的六代人,當地史冊幾無記載。這是曆史的遺憾,但延至李明山的第七代孫——李鵬萬的時候,一度默默無聞的李氏家族忽然再度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