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的亞特蘭蒂斯
在自然麵前,人類渺小得如沙粒。火山、地震、隕星、洪水何時來臨,從古至今人都未可預知,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亦是如此。自然力量的強大足以毀掉一個文明,或是令物種滅絕。在所有災害傳聞中,亞特蘭蒂斯的沉沒無疑是最震撼也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
柏拉圖筆下的史前文明
有一個傳說流傳了2000多年。盡管它隻是一個傳說,但一直以來許多人深信不疑,有探險愛好者真的為此去探尋過,甚至有人因為尋找它而沒有回來。這個傳說的緣起就是公元前360年,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對話錄》中提到的沉沒的大陸亞特蘭蒂斯。這個故事是柏拉圖的表弟柯裏西亞斯講述的,柯裏西亞斯是蘇格拉底的門生,曾在對話中三次強調亞特蘭蒂斯的真實性。柯裏西亞斯說這是他的曾祖父從古希臘詩人索倫那兒聽到的,而索倫是古希臘七聖人中最睿智的一個。有一次索倫在埃及旅行,偶然從埃及的一個老祭司那裏聽到了亞特蘭蒂斯的傳說。
《對話錄》將亞特蘭蒂斯敘述得十分詳盡。在地中海以西的遙遠的大西洋上有一片享有高度文明的大陸,這片大陸上出產無數黃金與白銀,所有宮殿都被由黃金牆根及白銀牆壁組成的圍牆圍繞,金碧輝煌。那裏不但有設備完善的港埠及船隻,還有能夠載人飛翔的物體。亞特蘭蒂斯人最初誠實善良,具有超凡脫俗的智慧,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後來亞特蘭蒂斯人的野心開始膨脹,擁有強大國力的亞特蘭蒂斯終於派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侵略別國了。最先勇敢抵抗亞特蘭蒂斯人進攻的是雅典人。數番激戰後,雅典人終於擊退亞特蘭蒂斯軍隊,獲得了勝利。但此時,未知的悲慘命運立即發生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在瞬間爆發,雅典的軍隊僅僅在“悲慘的一晝夜”間就陷入地中,亞特蘭蒂斯也陷沒於海中,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這是發生在距今12000年前的傳說。
柏拉圖做此記述以後,理想之都亞特蘭蒂斯成了眾人向往之地。尤其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更加深了柏拉圖記述之事的可信度。因為在“真正的海”的對麵果真有“真正的大陸”。許多進入美洲大陸探險的探險家認為在那裏所看到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比米尼石牆之謎
柏拉圖在2000年前述說的這個島嶼令許多人向往不已,但沒有人能提出有力的證據證明亞特蘭蒂斯確實存在過。因為亞特蘭蒂斯消失在一場火山爆發所引發的大地震及洪水中,亞特蘭蒂斯在頃刻之間便永遠沉入了海底。亞人們把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歸咎於火山爆發、洪水及地震,但這些災難真的能在一夜之間令這個擁有高度文明的大城市消失得無影無蹤嗎?現代地球物理學家認為,這類災難並不足以在48小時內把一個大陸摧毀於無形。因此有人提出了隕星撞擊災難說,即亞特蘭蒂斯是因為一顆巨大的隕星與地球相撞而導致毀滅的。這場星球大撞擊產生的衝擊波高達11千米,威力巨大的衝擊波曾多次波及整個地球周圍的空間。人們認為,如果能找到亞特蘭蒂斯城的文明古跡,一切似乎就能得到答案。
1958年,美國一位動物學家範倫坦博士在巴哈馬群島的北比米尼群島附近海域潛水時,在海床上發現了一些奇特的地形結構。從空中往下看,這些幾何圖形是一些正多邊形、圓形、三角形,還有長達好幾英裏的直線。他意識到這可能是人為的建築。接下來,他開始對此做研究。1968年,範倫坦博士又在巴哈馬群島發現了位於海麵以下5米左右,長達540米的矮牆,它們突出海底約90厘米,被命名為比米尼石牆。這些石塊每個至少有0.5立方米,順著探測下去,竟然發現更複雜的結構,有幾個港口,還有一座雙翼的棧橋,儼然一個沉沒幾千年的古代港口。1969年7月,人們又在北比米尼發現了古代希臘樣式的裝飾用大理石圓柱。
科學家認為,由於巴哈馬海域屬於下沉地形,人們懷疑它是否就是亞特蘭蒂斯人建造的。這個發現曾經在考古學界轟動一時,不過因為缺乏證據,最後也沒有結果。如今,轟動一時的石牆事件仍是一個沉睡海底的謎。
“泰坦尼克”永沉海底
茫茫大海不知是多少過往船隻最後的墓地,無論它們曾經多麼豪華,如今都躺在冰冷的海底,與寂寞的魚蝦為伴。曾經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如同所有人類過度自信的事物一樣最後幻化飛煙,它還是沉了,沉在北冰洋深暗的海底,仿佛在警示著人應當永遠謙卑。
沉船過程
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皇家郵輪是英國工業革命鼎盛時期的典型產物,由白星航運公司興建於1909年3月,1911年5月下水,它的建成被時人看作航海技術史上的一個裏程碑。這是一艘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最豪華的巨型輪船。它全長269米,寬28米,標準排水量為46328噸,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為18米,4個19米高的大煙囪是“泰坦尼克”號的標誌,用來排除船底159個煤炭熔爐所產生的黑煙,強大的動力使船的最大時速可達43千米/時。船內設置極盡奢華與精致,所有配備全是新的,可以搭載3547名乘客與船員。之所以被時人稱為“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完全在於其擁有良好的防水措施。全船共有16個水密艙,各艙的水密門可以通過電開關統一關閉,即便是在任何4個水密艙進水的情形下,也不會沉沒。當時的《造船專家》雜誌評其為“根本不可能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