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比如巴黎,就在進行在屋頂建花園的實踐。她對這個過程中的各種困難非常了解,寫起來非常生動。
在故事的前半截,她讓故事顯得十分寫實,主人公的每一項困難與成就都可以與現實生活裏的一一印證。
後半段則非常浪漫,一直浪漫到結局。浪漫到連馬奇先生這樣的人都連連點頭,這位牧師先生甚至覺得後半截很有點兒聖經故事的意境。他說:“隻要心懷虔誠與夢想,願望一定會實現的。”
然而貝思卻非常嚴格地幫羅蘭把關,姐妹兩個商量了許久,改了好幾稿,終於在初夏時節寫出了一稿大家
都滿意的。
羅蘭滿懷信心地把沒有裝訂的稿件投入信封,按照兩家編輯不約而同的推薦寄了出去。
羅蘭在投稿時按照慣例附上了一份“投稿信”,簡要介紹了她發表文章的“履曆”,和另外兩處刊物的推薦。她將稿件遞出去的時候信心滿滿,覺得這個故事一定能夠得到編輯的青睞。
誰知道回信很快就來了——而且是厚厚一疊。
羅蘭一拿到手裏,就知道這是退稿信。
被打擊了的羅蘭無奈地歎了一口氣,沒精打采地拆開信封,想看看有沒有退稿信可以讓她用棉線穿起來掛在寫字台跟前,用來繼續激勵自己的。
誰知,信封裏除了她的稿件之外,就隻有一張紙,上麵是一行冷冰冰的回話。
“《火山周報》從不接受新英格蘭地區的郵寄投稿。確有意投稿者請親自送至編輯部,麵見編輯洽談。”
羅蘭一看那編輯部的地址:哦豁……
看來她真的需要去一回紐約了。
第220章 、小婦人位麵18
在冬天到來之前,羅蘭和貝思做好了一切前往紐約的準備。
馬奇太太替她聯係了好友柯克太太。對方聽說馬奇家的兩個女孩前來,毫不掩飾地表示了熱烈的歡迎。
柯克太太說她那裏正缺人手,如果羅蘭和貝思能夠搭把手,幫忙分擔一點家務的話,她會騰出一間小屋子,兩個年輕女孩盡可以住滿一個冬天。
聽說貝思一直在教比她年紀小的孩子彈鋼琴,柯克太太在信上表示,包在她身上,她認識好幾個親戚,家中都有這種需求。
貝思聽母親念了信上的這一段,頓時麵露堅毅,似乎要排除萬難,麵對來自紐約的“小怪獸”們,把他們都塑造成為彈一手好鋼琴的乖孩子。
羅蘭卻並沒有事先想到這個——她已經攢了300美金,原本估計這筆預算要去大城市生活一段時間會緊巴巴的。誰知道“紐約好人”柯克太太的突然出現,令她一下子省去了一大筆開銷。不僅如此,貝思還能賺錢了?
羅蘭想要把她手頭的資金留一半給馬奇太太,馬奇太太卻拒絕了。
“喬,窮家富路這句俗諺你肯聽聽說過。我和你爸爸在家鄉,沒有什麼需要用錢的地方。你和貝思在外卻完全不一樣。我的孩子,這些都是你自己的財產,理應你自己都帶上。”
羅蘭想了想答應了,並且將這筆錢分成兩份。她和貝思身上各藏一份,告別了馬奇夫婦、梅格夫婦和雙胞胎,一起踏上了前往紐約的旅程。
在離開家之前,她已經把馬奇姑婆的果園裏裏外外都收拾妥當,越冬的果樹已經修剪,樹幹上纏上一圈一圈的麻繩防凍,不耐寒的種苗挪到室內。
這個冬天裏,隻需要馬奇太太或者罕娜偶爾來照看一下,果園就能平安過冬。
果園裏的果實也已經采收完畢,除了分送親朋好友之外,都做成了各種零食和食品,寄放在麵包房,由他們幫忙慢慢出售。
羅蘭在臨走之前唯一沒有解決的問題恐怕就是——勞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