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節(2 / 3)

楊修既沒有經曆過楊氏祖上一分一毫積攢起來的辛苦,也並不覺得沒了弘農郡的田地自己就會缺衣少食,因此這會兒楊彪口中的“萬頃良田”對他而言還隻是一個數字而已。既然隻是一個數字,那麼這數字屬於他,還是屬於旁人,又有什麼區別?況且他當初是陪著皇帝沿黃河南岸走過的,也很同情貧苦的百姓,對分田改製一事,他私下一直是支持皇帝的。

楊彪沒想到兒子會是這樣的態度,一時不知道是該氣兒子糊塗,還是該羨兒子豁達,歎了口氣,道:“你下去吧。我給你叔父寫信。”

楊修打個嗬欠,一副並不在意的模樣,道:“那兒子就先退下了——昨兒麵聖回來沒睡好……”他懶洋洋回身向外走,走出書房門後,麵上慵懶的笑容便褪去了。

他比父親陪伴皇帝的時間更久,而且私下說話更直接一些,對皇帝的性情也就更了解。

當初與長公主劉清之事,家裏父親楊彪行家法揍他,宮中長公主嚇得隻是稱病,反倒是他沒覺得有什麼。這倒不是他自大,而是憑借他對皇帝的了解,楊修當時有一種奇怪的直覺,總覺得皇帝不會在意這等“小節”。楊修當時是寫信給皇帝,如實陳述了與長公主劉清之事,要仆從送往吳地的。隻是這封信沒能送出家門去,給父親楊彪攔截下來。信自然是給燒毀了,氣得父親楊彪還又揍了他一頓。等到皇帝回到長安,知道了事情原委,果然也沒有責罰他。他養好傷之後,進宮麵聖,卻也不好再提起自己曾經寫過那樣一封信。

若是被誤解,那就被誤解吧,楊修並不很在意這些。

正如此前直覺皇帝不會在意他與長公主之事,楊修當下也有一種直覺,那就是分田改製是皇帝勢在必行的大事。

不管是良田萬頃,還是黃金萬兩,如果擁有就要迎著皇帝的刀鋒,那他情願兩袖清風。

第245章

建安六年冬夜, 長安未央宮中明燭高燃,劉協與曹昂私下說話。

今日處理細務晚了些,劉協索性就留曹昂在宮中宿下, 順便討論未盡的事項, “照朕看來啊,就該在西廂給你騰出一處住所來。入冬天寒, 時不時又有風雪,你每日早起晚歸, 也太辛苦了些。往後冬日, 你就都宿在宮中好了。”

曹昂笑道:“這點風雪算什麼?臣又不是紙糊的。”又道:“況且陛下不是要車駕東歸的嗎?在未央宮中置辦了臣的宿處,明年咱們又未必還在長安了。”

劉協縮進熏暖了的被子裏, 眯了眼睛笑道:“朕都險些忘了, 還有回洛陽這一茬。”

自天下平定, 十三州歸附以來, 朝中就一直在議論遷都洛陽之事。當初朝廷來到長安, 是在董卓的逼迫之下, 如今董卓早已化作飛煙, 朝廷東歸洛陽, 更有撫定人心,一雪前恥的意義在。朝中的老臣是早已按捺不住,從建安四年袁紹方死那會兒, 就不斷上奏, 希望皇帝起駕回洛陽的。劉協清楚遷都的意義,因此一直拖延著,準備等到最合適的時機。他明白此後許多年,北方都會比從前冷,天下的人口經濟都在南移, 似乎都城也該南移——但是這樣一來,又與軍事上的要求不符。一國之都,有時候要考慮的不隻是經濟上的問題。因此權衡之下,劉協最終還是決定回遷洛陽,他稍微漏一點口風,這二年才冷卻下去的東歸議題,立時又火熱起來。

車駕東歸,在建安六年冬,成為了朝野上下萬眾矚目的大事。此事已經能九成確定了,隻是究竟何時啟程,還要等皇帝一錘定音。*思*兔*網*

曹昂在窗下斜靠牆坐著,既然是私下談話,便也放鬆了許多,低聲道:“陛下,您還記得洛陽皇宮的模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