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漠南草原隻落了一場小雪,明年又要不太平了。”
盟軍左營的一處蒙古包中,李存孝盯著桌案上的地圖自言自語。他不擔心草原人的生死,不管是察哈爾人也好,還是科爾沁人也罷,這些人終究會成為自己的敵人。
他擔心的是開春後的屯田,幹旱不僅會對遊牧民族造成影響,對農耕民族的危害更加深重。若是唐部不能在未來兩年內站穩腳跟,以後再想發展會更加艱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爭鬥。”雖然這幾天李存孝已經清晰的認識到“後金也不是鐵板一塊。”但這種爭鬥恐怕也持續不了多久,估計兩年後皇太極就能穩固他的統治地位。
如今後金的人心不穩說白了就是餓的,等明年冬天皇太極入寇大明,搶了近百萬人口屯田之後,將會大大的緩解後金的困境。
李存孝為什麼會答應賣給吳克善糧食?他自己都不夠吃,反手再賣出去五千石有病嗎?當然不是有病,而是他必須要做出一種姿態,讓後金這些人覺得他就是個賣國賊,而且還是個能為後金提供巨大幫助的賣國賊。
從大明運糧食就那麼容易嗎?如今宣大為什麼能為他提供幫助?有私利是一方麵,但主要的問題是今年九邊不缺糧,或者說明年也不會缺糧。
“為什麼?”
因為自崇禎繼位之後出台了一個政策,叫做“追繳欠賦!”這絕對是個亡國的政策,今年已經逼反了陝西的高迎祥,原本的外患再加上內憂,崇禎在傷痕累累的大明身上親自操刀放了一回血,讓這個原本就虛弱不堪的王朝更加步履蹣跚。
小冰河時期自大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開始——滿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結束。這中間有多少年?整整70年。其中1615年——1621年最為嚴重,可中原地區為什麼依然風平浪靜,就連“昏庸”的天啟朝都沒有民亂發生?到了“聖明的崇禎”更不應該有民亂啊?可結果卻出人意料,他上台的第一年開始就風雨飄搖,這是為什麼?
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追繳欠賦。”
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地方以前欠朝廷的賦稅追繳上來,不給就殺。
崇禎的本意也許是好的,畢竟當時大明麵對外患軍費不足,眼看著賬麵上那麼多的欠賬不追繳回來怎麼都說不過去。可事實上這些欠賦民眾交了沒有呢?當然是交了,也許有一部分確實沒交。
交的那部分落到誰的手裏了?士紳官員。換言之,被地方官截留私用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公用,這不在李存孝的思考之內。可那些沒交的真是官員口中的“刁民”嗎?
這時候小冰河已經肆虐了四五十年,華夏大地沒受災的地方已經很少了。各地官府每年都報災,不管是萬曆還是天啟,這兩個後世史書中的昏君每次都是減賦或直接免賦,甚至還要調撥私房錢賑濟災民。
可到了一代明君崇禎這裏變味了,他不但不減免賦稅,全額征收不說還要追繳以前的欠賦。老百姓本來就饑一頓飽一頓生存在死亡線上了,這時候哪有餘糧繳納欠賦?
江南地區還好些,一是小冰河對他們的影響不大,第二就是所謂的“文教大省”了。讀書人多,有功名的多,當官的更多,這些人是不交稅的,七大姑八大姨全掛靠在這些人的名下還交個屁的稅,就是皇帝想收個商稅都被大臣叫囂與民爭利。
最顯著的例子,有一年浙江一省交茶稅五十二兩,這簡直就是個坑爹的節奏啊!
崇禎能上台依靠的都是什麼人?“東林黨!”這些人九成以上都是江浙一帶的人,他們能死命的坑自己的同鄉嗎?既然不能那他們坑誰?隻能坑北方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