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27)蔣介石辭職(1 / 2)

戰爭結束,裁軍是勢所必然的。因為當時軍隊之多。軍費之大,政府財政已完全不能承受,占到了全部開支的80%。而縱觀民國以來,各派爭雄,皆軍隊而起。

蔣把楊永泰、方本仁、吳禮卿請來,對他們說:“天下初定,當務之急是籌劃安邦定國大計,不知各位有何見教?”

楊永泰早已胸有成竹,當即侃侃而談:“如今雖天下將定,然各派軍事勢力,仍各霸一方。閻伯川、馮煥章、李德鄰、李任潮、張漢卿,還有那個小皇帝,都不可小瞧。我覺得為今之計,莫如把他們調到中樞來任職,使他們脫離老巢,削其兵權,然後取消各地政治分會,強化中央集權。”

蔣介石聽了,點點頭,表示認可。

吳禮卿忙獻計:“總司令當整編軍隊,遣散各實力派賴以爭雄的資本。這樣,國家就會安定了。”

蔣介石眉頭一皺:“裁軍是最敏感的事,如何做好?”

方本仁說道:“介公要把黨權、軍權全部抓到手,需要再來個辭職通電。”方本仁接著告訴了辭職的妙用。

蔣介石一聽,轉驚為喜:“先生所言極是。”

不久,蔣介石通電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及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通電稱:伏查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製定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組織大綱第一條,國民政府為國家戰時軍令之統一,特任命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人。是作戰目的完成之時,即總司令職權當然解除之日。中正本年2月複職之電,亦經剴切陳明,一俟北伐完成,即當正式辭職,以謝去年棄職引退之罪。息壤在彼,尤蒙昭鑒。為此瀝陳緣由,懇予明令府準,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解除,並準辭去軍事委員會主席。

蔣介石的通電目的有三:第一、主動辭去期限將到的總司令職,以免閑言碎語,飛短流長。反而會贏得美名,而權力不會解除。第二、要裁軍削藩,隻有從我作起,辭去軍職,方能收到奇效。第三、以辭職來識別真假擁護自己之人。

接著蔣介石的親信們也紛紛辭職。一時間,在南京政府軍政要員中刮起了一股辭職之風。

緊接著,馮玉祥坐不住了,他知道目前國民黨中不能沒有蔣介石的支撐。他雖然對蔣不委任他為接收京津大員而耿耿於懷,但為自己的利益計,發出了挽蔣通電。

南京政府及中央黨部分別發出挽留通電。閻錫山、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李濟深分別發出挽留通電。可是挽留的呼聲越高,蔣介石的去意愈堅。

蔣介石向國民政府請假一周,偕宋美齡暢遊金山寺,又順江到達上海,轉道回奉化省親。表現了一種少有的閑情逸致。在一片懇請挽留聲中,蔣介石於是聲言,他已打消辭意,仍將對軍事負責到底。

接著,蔣介石拋出了裁軍計策,企圖削弱其它幾派的兵權,以建立並強化他所代表的中央集權。

國民黨的要員在碧雲寺旁李石曾住宅開談話會。蔣介石拋出了《軍事善後案》,說道:“北伐成功,軍隊要縮減,當今革命最要緊的是裁兵。裁兵就要服從中央統一號令。”《軍事善後案》中,蔣介石要把全國軍隊的300個師,裁汰250個師,餘50個師。每師15000人,全國共80萬人。全國分12個軍區,每軍區按比例保留軍隊。

馮玉祥立即開言:“裁兵,我同意,但必須有個前提,就是槍支不全者裁,老弱不堪者裁,紀律不佳者裁,訓練太缺者裁!這樣,兵員雖少,但精而強,可保衛國家。否則,把別人軍隊裁掉,把自己軍隊留著,這太不公平嘛!”

閻錫山接著說:“煥章兄說得對呀!裁兵當先立合理原則,然後從長計議。”

李宗仁也說:“馮總司令之言,我深表讚同,具體裁法,還當商量。”

蔣介石見這個意見通不過,就說:“煥章兄說得也在理,散會後大家再議一議,拿出妥當方案,切實解決裁兵問題。”

接下來,蔣介石又開始了“削蕃”政策,欲把權力集中到南京,把一些軍閥們都集中到南京任職,但除了馮玉祥外,卻沒人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