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揚州城(1 / 2)

寶祐六年九月初十,揚州城。

這座江北名城,由於大運河的開鑿,有唐一代,都是全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對外貿易的門戶,是當時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號稱“富甲天下”,時有“揚一益二”(益州指cd)之稱。光是僑居揚州的大食商人就數以千計,僑居於此的日本、新羅等國的客商更是不計其數。至於落戶揚州的人口,更是數以十萬計。

但是唐時的繁華,到了如今,早就是過眼雲煙。隻餘下一座南北十五裏、東西七八裏,全用大磚砌造的巨大城廓。也不是唐時的舊城,而是南宋初年由時任揚州知州的呂頤浩在舊有城池的基礎上擴建的,之後的曆任揚州知州也都不遺餘力加固城牆,終於將之打造成了天下數一數二的堅城。

這城廓居於大運河西北,東南兩麵都依著寬達百餘步的運河。西麵則保障河和硯池,原是唐朝揚州城的護城河,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已經成了寬達三十餘丈的河流。揚州城的北界則是名為柴河的河流,是一條唐朝時候開挖的小運河,連接著大運河和當時的揚州商業區。因為柴河的河道並不算寬闊,是揚州城四麵最容易遭受攻擊的地點。因此昔日的商業中心,現在已經成了重兵布防的要點,揚州駐軍的軍營也都集中於北城。

揚州北城之外西北約1000米處,還有一個小小的高地,名為蜀岡。淳佑十年賈似道移鎮兩淮後就在此築城,自寶祐年間完工,所以稱寶祐城,是遮護揚州北關城門的要塞。因而在大運河和保障河上的橋梁皆已拆毀的情況下,唯有柴河之上還保留了一座木橋,可以直通揚州北關城門。

因為之前的苦戰和混戰,揚州城外的諸軍建製都已經混亂,蒙軍退走之後,賈似道也無心整理,隻是命令諸軍自揚州北關而還後,便帶著幕僚乘船回揚州城內去了。陳德興和他的六七百武銳軍士卒,便是帶著傷員和戰歿士卒的屍體,牽著俘獲的戰馬,背著一顆顆血淋淋的頭顱,繞過保障湖,從揚州北關入城的。

走進這座高大巍峨的城門樓,陳德興緊繃的神經頓時就放鬆下來了,這是一種到家的感覺!應該是來自他的今生,在這一生,他的家就在揚州。

而此刻揚州城內,同城外相比,差不多就是兩個世界。城外是一片荒蕪的戰場,在蒙古軍隊到來之前,兩淮安撫使司下達了堅壁清野的嚴令,揚州城北和城西的村舍、農田全被焚毀,連高大一些的樹木都被砍伐一空,隻留下一片仿佛是無盡的荒原。

揚州城內,卻仍舊保留了幾分昔日的繁華喧鬧的殘影,十裏長街兩側,店鋪林立,人群擁擠。可能是因為賈似道在城外大戰前下達過戒嚴令,長街兩側的店鋪大多沒有開張,少數幾間下了門板,敞開大門的酒樓食肆,也是一副才開門的模樣,隻看見小肆兒勤奮地擦著桌椅板凳。而擁在沿街店鋪門外的,似乎也不是顧客,因為所有人都麵向著大街,伸長了脖子在張望著什麼。

哦,是在期盼著他們的親人從戰場上安然返回。這些人大多是老人和婦孺,穿著樸素的布衣,麵孔之上滿是焦急的表情,還不時有呼喊之聲響起。

“慶之!慶之……”

陳德興隱約聽見有人在喚自己的字號,是個女聲,很甜很膩。他順著聲音張望過去,卻隻見到一群拖兒帶女的婦人,似乎並不是他今生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