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主力第五師團回援青島的消息傳到冀南的時候,周衛國等人已經發揮到了館陶,正準備進入魯西的地界。
接到消息之後周衛國陷入了沉默,要是換了一般的部隊的話,周衛國肯定也不會擔心什麼,但偏偏卻是小鬼子的第五師團,這對於青島城裏的部隊而言,壓力必然大增。
在長達八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戰史上,小鬼子真正讓中國人忌憚的並不是那些二線守備部隊,也不是那些三單位製的野戰師團,而是其核心的17個甲種師團。
甲種師團這個專屬名詞絕對是中國軍民刻骨銘心的存在,確切說,這個稱呼是在抗戰中期才有,指的是日本全麵侵華之前,其國內十七個常備師團,包括了“近衛師團”以及第一至第二十師團,不過並不包括“十三”“十五”“十七”“十八”這四個師團番號。
這些師團,都是日本軍界的老資格,作戰經驗豐富裝備強。其中很多部隊,更是中國抗日戰場上的“熟臉”。
此前諸多抗日神劇將不明覺厲的吃瓜群眾們給誤導了,流氓痞子們可以一邊談戀愛一邊逞英雄,高舉抗日大旗集結一夥滿腔仇恨的隱世英雄就能手榴彈炸飛機,能手撕鬼子了,經常一兩位抗日英雄,就能團滅一群日本兵。
但抗日戰場畢竟還不在橫店,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到底有多麼不可一世。在真實的抗日戰場上,這些“甲種師團”卻處處透著凶悍。
日本甲種師團的第一個可怕之處,就是其凶悍的單兵作戰能力。
首先說一個基本素質——射擊,日本國小資源少,士兵的彈藥儲備,顯然難比英法美德等西方強國,但比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還是要好得多。
中國即使是國民黨中央軍這樣的精銳,訓練限額也隻有每人十五發子彈。而日軍是每人一百五十發,射擊精度更是奇高。
淞滬會戰之前,英國軍事觀察員就給出評價,日本士兵的射擊水準,屬於A級。
而甲種師團士兵的射擊水平,那更是凶悍。
曾在日本關東軍服役的作家五味川純平記載,日本甲種師團的射擊要求是“300米外的伏靶,必須要五發五中,而且彈著點必須要分布在拳頭大的麵積內”。
這幾乎是優中選優的神槍手標準,在正麵戰場裏,日軍就利用這種精確射擊能力,多次對中國軍隊的指揮官實行狙殺。
而在作戰意誌方麵,甲種師團也堪稱是最殘忍頑強的日軍。
以諾門坎戰役裏的日軍第七師團來說,他們雖然遭到蘇聯優勢火力的毀滅打擊,卻也以負隅頑抗,讓蘇軍蒙受了巨大的傷亡,以至於蘇軍發出“我們簡直是在同死人作戰”的驚呼。
昆侖關戰役的最後階段,麵對兵力絕對優勢且擁有榴彈炮的第五軍,困獸猶鬥的日軍第五師團。在軍官傷亡慘重的情況下,靠著飛機空投下來的指揮官指揮作戰,依然給中國軍隊造出了近三倍的傷亡。
以至於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曾說過,日軍訓練之精戰力之強舉世罕有其匹。這不是恭維,而是事實。
盡管比起西方國家來,日本陸軍的裝備也許不夠看,但是和抗戰戰場上的中國軍隊相比,依然還是壓倒優勢。而“甲種師團”的裝備,更是日軍裏最強。
以“淞滬會戰”的日軍裝備為例,當時一個甲種師團,擁有四個步兵聯隊,一個兵工聯隊,一個重炮聯隊,一個輜重兵聯隊。全師團輕重機槍650挺,火炮108門,戰車24輛,坦克20輛,運輸車輛近1000輛。分配到每個步兵連,都至少擁有六挺機槍和六個擲彈筒。
依舊拿而號稱“皇軍之花”的第五師團為例,全師團28000名士兵,步槍兵隻有8000多人,其他都是“機槍手”“擲彈手”“坦克手”等技術兵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