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相遇(1)(2 / 3)

這等以牙還牙,方是雪恥雪到了家,果然正中趙佶的下懷,他那雙龍目登時就亮了起來,擊節道:“葉愛卿不愧兩番出使,不辱使命,果然命世之才也!朕聞北地收取燕雲之後,且是欣慰,然思及唐季燕雲多遭北虜侵襲,晝夜不安,若是北地一日不靖,燕雲一日難安,彼皆朕之子民也,如此橫遭兵火,朕心何忍?若能如葉卿家所言,既定北疆百年之安,又全我中國與契丹盟誓之義,真可謂王者之師也!”這等有麵子又有裏子的事,聽上去也不那麼難辦到,趙佶一時間頗有些心癢難搔。

童貫見勢不妙,忙又出班道:“陛下,葉相公曾兩度使北,誠知虜中虛實。奈何臣念北虜素來凶狡,神考時趁我中國一時之危,便來索關南之地,後竟增歲幣二十萬乃止,足見其梟獍之心。今雖雲固盟,特以其國勢艱難,權宜之計爾,一旦僥幸得存,緩得元氣,豈不又要生叵測之心?莫若滅了他國,斷根為上。”

這話聽來,卻又有理,趙佶本是耳朵根子軟的,此時竟沒了主意。正躊躇間,見樞密使高強立在一旁並不說話,心中倒有些詫異,便道:“高小愛卿,平燕之策係卿首建,卒成大功,諒來卿家對於北事若掌上觀文,何以不發一言?”

高強見點到了自己,要緊出班打拱道:“陛下,臣固有欲言,然而正思謝罪之事,故不敢發。”趙佶見說謝罪言語,越發奇怪,忙問端詳。

高強故意看了一眼童貫,見童貫神色如常不為所動,方向趙佶作惶恐狀:“陛下容稟,方臣奉旨北上收取燕雲之時,係以盟約新定之名義,交割燕雲等州,顧燕地有遼人不服,方動刀兵以備萬一而已。幸賴陛下洪福,祖宗威靈,燕地臣僚獻城納款,足見我兵師出有名,人心所向。乃其後兵出居庸以招諭牧民各種落,不期與契丹雲中留守蕭乙薛軍相逢於道路,臣下貪功僥幸,不解陛下出兵之聖意所在,擅動兵戈,險些失信於敵國,幸得彼軍隱忍退讓,方始幸免鑄成大錯,此臣將以謝罪之事。”

此論一出,童貫的臉色難看之極,高強這一手喚作以退為進,端的是耍的漂亮,叫他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倘若認定了當時還是要和契丹盟好,那麼追究起來,其實真正貪功僥幸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童貫那一路兵,這下倒黴的可不止一兩個人,整個西軍都得來個大地震,若是被高強有心利用的話,將他童貫在西軍中的勢力連根拔起都有可能;倘若否認了此節,又等於是當麵扇了官家的耳光,兼扇了自己的耳光,當初出兵之時,那朝旨上可是白紙黑字,寫著依照盟約收取燕雲的,你敢說官家的不是?

一時間童貫那張老臉拉的賊長,是紅一陣白一陣,更不知如何是好。

這出兵交戰的詳細情形,趙佶自然是無從得知的,否則曆代哪有那麼多希功冒賞之事?信息不對稱,原本就是皇帝和大臣之間最大的分別。而今見高強說的誠懇,說起來也不過是其部下武將作錯了點小事而已,自來大宋朝輕賤武人,以為武人既然不讀書,不識聖賢之道,大義之所在,那也是難免的,臨陣作些出格之事,哪裏就能怪到統兵帥臣的頭上?而高強殷殷以其事為憾,亦足見其不匿部下之短,而對朝廷之忠心了。

有思及此,趙佶心中不惱反喜,笑道:“卿家為國立功,些許微瑕,何足掛齒?譬如朕這塊美玉,通體晶瑩通透,卻有一絲紅紋,朕不以為憾,反以為喜也。”一麵說,一麵提起腰間那塊玉來,示意群臣。

群臣見皇帝在那裏發議論,自然要捧臭腳,大家都是飽讀詩書之人,登即紛紛引經據典,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之理。高強正在那裏謝恩,高俅自是老辣,忽地出班道:“承陛下以美玉方之小兒,何以當之?臣鬥膽請陛下將此玉賜以小兒,俾令小二朝夕得睹,思及陛下愛人恤臣等情,日後更求時時精進,日夜琢磨,終成大器。”

古人以美玉譬喻君子,素來以為人之修德,當如美玉一般,故而有“洵洵君子,溫涼如玉”之語。高俅這麼一說,趙佶也覺得有理,索性便解了那方玉下來,命中官持了下丹墀去,賜予高強佩帶。

高強暗叫老爹厲害,不愧是大宋頭號球星,這門前捕捉機會的嗅覺當真了得!忙雙手高舉過頭,將那方玉接過戴上了,而後憋了一口氣,硬是憋得兩眼通紅,好似有淚一般,謝恩時語聲都有些哽咽了。

君臣一番酬答做作,這事就算是揭過了,童貫看看高強,心說算你本事!此事若是就此作罷,其實對他這個始作俑者才是好處最多,起碼如此一來,童貫所率西軍這希功貪賞的罪名基本上就沒人會再追究了。

童貫一力主張對遼開戰,其實也是擔了這份心事。倘若宋遼和好如初,遼國在談判時多半要拿這件事出來,就算不能追究大宋背信的責任,好歹也是談判時討價還價的一個籌碼。這癤子若是等到那個時候才出膿,惹得趙佶震怒的話,童貫多半要吃不了兜著走,而若是兩國交惡,這事自然也就無關大局了,橫豎是要打的,殺些遼兵算什麼過錯?無過有功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