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天然酵母(3 / 3)

“請教諸葛公子,蒸餅我也曾吃過,卻不曾有如此綿軟甘香的滋味。不知道這其中又有何奧妙呢?”車裏的少女似乎也想到了這一點,開口詢問。

諸葛均微微一笑:“其實做麵食,要緊的就是發麵。這東西如今人們用得少,所以吃起來就稀奇一些罷了。”

“發麵?”司馬徽和那位少女齊聲問道。

原來漢朝的時候麵食開始普及,但是對於發酵的技術還沒有多少人知道,因此人們吃的麵食多是死麵做成。真正的發酵技術開始提高要直到晉朝才開始,到了宋朝時期,麵食在江南江北都已經巍然成風,才算完善固定下來。

那時候采取的發酵技術,大約就同於後來的“老麵”製作技術,想辦法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天然的酵母。而西方世界古代製作麵包也會走同樣的路線。而且這些辦法其實直到諸葛均的前世都還會廚師們采用。

一般來說,就是將一定量的麥粉混合進一定量的水,二者比重約為5比7.放入幹淨密封容器,室溫放置一天,這是種液。

然後放入和之前麥粉等重的麵粉和水,攪拌均勻放置一天。此時種液會脹大,冒泡。於是取一半種液,混入之前等量的麵粉和水,攪拌均勻再放一天。之後如法炮製,再放一天。這時候觀察種液,等種液脹大一倍(可以靠之前刻下的痕跡確認),取出一半,這次加一倍重量的麵粉和水,攪拌均勻放半天。等到有氣泡產生,取出一半,再放入等重的麵粉和水,均勻攪拌放到種液脹大一倍。

以上過程都必須是幹淨密封容器,室溫,水為幹淨的白開水。如果過程有黴味、異色的渾濁、長出白毛,那就是完全失敗了,不要猶豫,趕快扔掉。另外取材不一定是麵粉,也可以是各種果實、酸奶——當然,以諸葛均目前的條件要搞到這些還不如直接利用手頭多餘的麥種做出來的麵粉……

經過這樣反複的過程,微生物們就會釀造出奇跡,製作出天然的酵母種。這種過程比傳統的老麵製作法要麻煩不少,但是好處是比較能避免混入有害雜質。因此諸葛均最後采用的是這種法子。

酵母做出來後需要每天喂養,隔得時間略久,最好就要重新製造,避免有害病菌混入太多,對人體造成傷害。

不過即使如此,利用酵母對麵粉發酵過程中依然可能出現老麵發酵的類似問題:發酸。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食用堿登場來補救了。

而這也是漢末采用發酵少的另外一個原因:首先缺少用堿中和酸味的知識;其次就算知道,食用堿也不好搞。

我國古代的食用堿一般來說首先是天然取堿——也就是所謂的破冰取堿。在大西北的鹽堿湖,大冬天破開冰麵取沉積在下的食用堿結晶。這種做法在漢末風險成本高,而且地域偏僻遼遠,自然沒辦法普及。

而另一個辦法則是草木灰製堿。

簡單來說就是燃燒可食用的植物莖幹、外殼,將其灰燼倒入幹淨的白開水中,反複攪拌溶解,等待澄清後舀走表麵浮沫,倒出上層清液,沉澱物則拋棄不用。然後將這種溶解清液煮沸直到結晶,就形成了堿的固體。當然,這和破冰取堿的堿化學成分不一樣,前者是碳酸鈉,後者是碳酸鉀,但作用卻差不多。

這種製造法即使到了諸葛均前世的年代,很多地方的農村依然會采用,隻是規模越來越小而已。畢竟這種發自製作的堿並不純淨,效率低下,過程又很麻煩,遠不如工業製堿。但工業製堿的原材料諸葛均根本不知道怎麼弄,因此他也隻能暫且采用這個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