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路旁論道(2 / 2)

那女子聽得一窒。眼前小子口風一轉,那可就不是謙虛的意思了。這話雖然還是說得平和,其實表現的卻是對尋常儒生尋章問句的不讚同,更顯示他注重的乃是經世致用的實際本事。可這種本事需要的時間和閱曆的浸潤,不是靠死讀書就成的。

她自問雖然天資聰慧、讀書刻苦,卻也遠遠不敢拿來自誇,而這少年據說年歲比自己還略小一點,竟然毫不客氣地表示要和荊州名士談論天下事物、治理地方,那未免就顯得太自不量力了。

“公子,這世間事物的道理,可不是如你在廚房做菜那般,費點巧思那就成了。你要真有遠見卓識,小女子願聞其詳。若是連我這裏都過不去,那也不必和荊州名士論道。”過了片刻,她才淡淡地說道。

司馬徽在旁邊聽見這話,臉上忽然閃過一絲笑意。

“遠見卓識均倒是沒有。不過姑娘你若是以為廚房做菜乃是小道,那可未免把世間道理看得輕了。老子有雲‘治大國如烹小鮮’,難道不是以做菜為譬喻來談論治國之道?而聖人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飲食就如同男女婚姻,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其中關節,姑娘如何可以忽略呢?”

諸葛均看見司馬徽的神情,知道他不會出言攔阻自己和少女談論,便出言回答女子的話。他之所以挑起這種話題,為的就是躲開短處。要論背典籍、作詩文,諸葛均隻有被板磚砸的份;但是要說講論地理、物理等方麵的知識,他這前世學校裏上的那些課程也不是白搭的,用來忽悠古人那應該還可以。即使是講論治理,前世自己管理過廚房,今生也當了半年的豫章郡影子太守,怎麼也比那些沒涉足官場的小毛頭強一點半點吧?

他這半年也不是真的一點書沒讀,相反,其實他讀得還頗為刻苦,隻是不學那些儒生不分好歹死記硬背而已。再加上前世學校和網絡的知識,一點古書裏的詞句對諸葛均來說那也不是難事。

那女子聽了這話,倒是在車內微微點了點頭,心想這話倒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又聽諸葛均繼續說道:“就那均為司馬先生做這蒸餅來說吧。這種食物是以麥磨粉製成,看來似乎簡單,其實奧妙不小。世人論及二麥,都以為是貧賤的食物,卻不知道他們本是製作食物不得其法而已。”

“哦?小女子願聞其詳。”

“所謂二麥,分為大麥、小麥。大麥可以用來製造飴糖、釀酒、當做飼料,也可以食用。但世人多喜歡連皮煮粥或者混入米飯食用,因此覺得粗糙難吃,其實隻要去皮就會減輕這種口感。不過若要做蒸餅,首先應該選取小麥。否則就沒有了鬆軟的口感。”

要說食物,那是諸葛均的本行,因此他信口道來,胸有成竹:“小麥更適合麵食,人們卻用來粒食,已經是一錯。磨麵之時,又不知道選擇磨石,除去混雜在麥粉中的粗皮,結果麵粉黝黑粗糙,吃起來自然難吃,這就是二錯;做餅之時,忽略了麥種不同,磨成麵粉所能製作的食物也有差異:麵粉手感筋度強的才能用來製作蒸餅、湯餅等東西,而麵粉筋度弱的隻能用來調和或者另作他用。世人往往用後者製作蒸餅,結果做出來不成模樣,滋味難吃,那就是第三個錯誤。”

“有了這三個錯誤,本來應該白淨細致的麵粉自然也就變得粗糙難吃,而且這種做法又難以消化,結果淤積在腸胃之內,造成吃麥的人生病。人們不知就裏,就以為小麥本身有毒,這又是一個妄談。”

“公子既然知道這是妄談,可知道解救的法子?”車內的少女聽得心頭一動,忽然出言問道。

“既然是積食不化,那麼自然是服用一些利於消化的食物。最常見的莫過於蘆菔。另外適當輔佐運動,也是有利。如果時間太久,就需要考慮飲食搭配,結合藥物,緩緩食療,稍微麻煩一些。”諸葛均回答道。他說的蘆菔就是後世的蘿卜,不過漢末這名字還不流行。

諸葛均這些話其實是說給司馬徽聽的。

在漢末古人的食物依然以粟、稻為主,小麥的麵食普及率不高,而且往往又是不加酵母的做法,而粒食的麥飯更被看做是難吃的東西,甚至作為清官不喜愛享受的標誌。直到後來三國鼎立,大力推廣小麥種植,狀況才有改善,真正讓中國人改變了對麥食的偏見,使得麵食登上中華美食的舞台,那卻要從晉朝開始,然後興盛於唐、宋,終於獨樹一格,大放異彩。

諸葛均有心在豫章郡推行小麥種植,就不能不考慮到收割之後的食用問題。畢竟隻有好吃的東西,人們種植起來才有動力。因此他口中論說小麥的做法,其實講的卻是民生。人民若是喜愛食用小麥,那麼需求量就會一直上升,對於農業自然就會帶來變動甚至革新。後世唐宋朝時期江南麥作的繁榮,其中也有這些方麵的原因。

這其中含有的深意,水鏡先生是否聽得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