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有帝王的昏庸(桓靈二帝早已是昏君的代名詞)、諸侯的強大(先不說曹cāo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算是如袁紹、孫權、劉備等,也早已不鳥獻帝這個朝廷)、天災[**](東漢末年災難不斷,瘟疫盛行,到三國時期人口已不及漢朝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還有黃巾軍在旁邊踹了一腳,總之是幾乎所有倒黴的事全碰上了。然而,給了東漢原本就已脆弱不堪的朝廷致命一刀的,還是持續了幾十年的宦官與外戚之爭。
東漢末年,一共封了兩位大將軍,一是竇武,另一個就是何進。這兩個人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外戚,竇武的大女兒是桓帝的皇後,而何進同父異母的妹妹是靈帝的皇後;都曾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勢;都和宦官為敵,也都曾占據上風;最後都慘死與宦官的手中,沒有善終。
竇武字遊平,是扶風平陵人,年輕的時候以儒家學術和品行著稱,曾在大湖中教學,不過問政治,瀟灑飄逸,名揚關西。到了延熹八年(165年),他的大女兒被選為貴人,這才入仕被封為郎中,一年內被連續封為越騎校尉,槐裏侯,食邑五千戶,第二年又任為城門校尉,也算是平步青雲。在他任職期間,征召名士,清廉自律,不收受賄賂,妻子兒女的生活也隻是飽暖而已(可見當時堂堂五千戶的食邑也隻能支持一家人的溫飽)。當時羌族侵犯擾亂,又有天災,民眾忍饑挨餓,他就把皇上皇後的賞賜散發給太學的學生,更是在道路上用車拉著飯食,施舍給災民。
後來忠臣名士李膺等被宦官誣以結黨之罪下獄,又是竇武上書桓帝,痛斥宦官為“饕餮”,應把他們“以次貶黜,案罪糾罰”。桓帝雖未答應,卻還是把李膺等人放了出來,避免更多的人死於黨錮之禍。
待到桓帝駕崩,靈帝即位,竇武被加封為大將軍,掌握朝廷機要。這時他已有翦除宦官之意,太傅陳蕃也素有此心,兩人合謀,起用李膺、杜密等人,任以要職,共定計策。天下士人聞風振奮。而竇武的權勢也達到了頂峰。可惜當他向自己的女兒竇太後表達誅殺宦官的決心的時候,竇太後猶豫未決,導致時間拖延,機會喪失。
到了八月,太白星出現在西方,表示有jiān人在君主身邊,應加以戒備。竇武開始著手準備,先把心腹安排在京城要職,而後奏請抓捕宦官曹節等人。但就在這個看似快要大功告成的時候,命運的天平卻忽然倒向了宦官那邊。
那天晚上,竇武把準備好的拘捕宦官的奏章留在了宮中,回府休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這份奏章卻先被宦官朱瑀看到,真不知道這麼重要的東西竇武為什麼沒帶在身邊。朱瑀看完奏章後破口大罵:“宦官中胡作非為的,自然應該誅殺。但我們這些人又有什麼罪,為什麼要趕盡殺絕?”而後連夜召集親信十七人,歃血為盟誅殺竇武。曹節聽到後,“驚起”,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劫持太後,恐嚇靈帝,關閉宮門,搶奪印璽,並命人持符節捉拿竇武。
竇武看到捉拿他的詔書,絲毫不理會,飛馬趕到步兵營,集結北軍五校兵士數千人,聲稱“宦官造反,盡力討伐他們的封侯重賞!”可這樣一搞,就鬧大了。在京城集結重兵,當時就把靈帝嚇得不輕。他當即派王甫、張奐等人率領虎賁、羽林等營軍士數千人出宮列隊,與竇武對陣。王甫看到自己部隊聲威大盛,於是派人對竇武的軍隊大叫:“竇武造反,你們都是禁軍,應當守衛皇宮,為什麼要跟著反賊呢?先降者有賞!”京城禁軍本來就有點害怕宦官,聽到這些話,就開始有人叛逃到王甫陣營。從清晨到早飯時,竇武身邊兵士已經所剩無幾。看到這種情況,竇武和他侄子竇紹想要逃走,卻被眾軍包圍。困頓之下,二人隻有自殺,他們的腦袋被割了下來掛在洛陽都亭,“宗親、賓客、姻屬,悉誅之。”一場轟轟烈烈的鬥爭就以宦官的勝利降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