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件自產服裝,算是當前最大福利了。
緊接著,張子明又開始培訓銷售話術和服務用語。
一家人又懵圈了。
“什麼?進門要喊歡迎光臨?”
“顧客走的時候還要喊歡迎再來?”
“老板,這樣不好吧?”
“老板,真的要這樣說嗎?”
沒有一個人能理解,為什麼要有這些話術。
“理解不了?”張子明疑惑的是,這五位員工,就沒有一個能理解嗎,就真的說不出口嗎?
幾位員工又開始表達不解了:
“理解不了,百貨公司的營業員也沒有說過這些話啊?”
“對啊,供銷社那裏買東西,我還從來沒聽過歡迎光臨四個字呢,不擺個臭臉子就算燒高香了。”
“咱前兩天去了好幾地方,她們都沒有說歡迎光臨的啊?”
在這80年代初,絕大部分都是國營店。
國營商店的營業員,眼皮子高,有優越感。
優越感就來自正式職工的身份以及天天麵對著一大堆的衣食住行用品。
對於顧客,常常是愛搭不理的狀態,還提什麼歡迎光臨?
不打罵顧客就算先進個人了。
這種觀念一直到國營企業陸續倒閉才大為改觀。
至於服務意識。
不好意思。
沒有。
“各位兄弟姐妹,你們假裝想象一下,如果你去買東西,營業員對你微笑著說歡迎光臨,你們是什麼感覺?季敏,你先說說。”
隻有共情,換位思考,才是最好的體驗。
季敏沒有思考,脫口而出:“如果營業員能做到這一點,那我保證每次都來這裏買東西。”
對嘛,同樣是消費,誰願意麵對一個使臉子的營業員呢?同樣有一個熱情的在旁邊,誰不喜歡呢?
“趙曉文,你也說說你的理解。”
張子明做起了現場提問。
“老板,如果我是顧客,肯定喜歡這個微笑的營業員,一樣的道理,如果我按照這一套話術來銷售咱的服裝的話,這些顧客首先會有一個好心情,購買的機率也大很多。”
“而且...而且,張老板你說過,還會按照季度給我們發提成,按照我的理解,服裝意識越強,業績應該會越好,業績越好,提成應該拿的也多,對吧?”
“不錯,你理解的很深刻嘛。”
張子明帶頭鼓起了掌。
“剛才,趙曉文說的不錯。大家呢,就想象自己買東西的時候,希望遇見什麼樣的營業員就行了。”
就是這麼簡單,換位思考嘛。
這樣解釋之下,眾人也都完全理解了。
兩位女員工的領悟能力明顯強於男員工。
這一趴講完之後。
張子明又培訓起了銷售技巧,主要是購買需求探索與複購。
購買需求,簡單來說,就是顧客想買什麼樣的衣服,需要第一時間搞清楚。
這一點,所有人都能理解。
有人買便宜的,有人買貴的,就看個人的經濟水平了。
而複購是個什麼鬼?
這個年頭,添件新衣服不是容易的事情,還能跟買菜一樣,天天過來?
除非這衣服跟青菜一個價格,要不然哪有什麼複購啊。
張子明重生之前,穿的衣服跟老爹一個年齡段。
而弟弟妹妹穿的衣服,都是大人衣服改來改去,最多過年的時候添件新衣,平常都是改衣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