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的資料(2 / 2)

南梟盧循

盧循,孫恩妹夫,參加孫恩起義。元興元年三月,孫恩投海自盡後,盧循率義軍餘部數千人繼續堅持鬥爭。桓玄攻進建康執掌東晉朝權後,為安撫浙東,以盧循為永嘉太守。盧表麵受令,暗自擴展勢力。五月,盧循入東陽(今浙江金華),被劉裕擊敗(參見劉裕擊桓玄之戰)。元興二年,盧循派徐道覆率軍進攻東陽、永嘉(今浙江溫州),被東晉建武將軍劉裕擊敗,由海道南撤。三年十月,盧循攻克番禺(今廣州市)、始興(今廣東韶關西南),自稱平南將軍,攝廣州事。劉裕平桓玄之亂後控扼東晉朝政,於義熙元年(405年)四月,任命盧循為廣州刺史,盧循姐夫徐道覆為始興相。義熙六年(410年)春,盧循和徐道覆乘劉裕北伐南燕,後方空虛之機,實施北征。率軍在始興會合,然後分東西二路北上,進入湘州(治今長沙)與江州(治尋陽,今江西九江西南)諸郡,一路勢如破竹,擒斬鎮南將軍何無忌,大敗荊州刺史劉道規和豫州刺史劉毅等。義軍10餘萬,聲威大震。徐道覆力主東進,盧循猶豫數日才勉強同意,遂自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東北)進抵淮口(今江蘇南京西北秦淮河口),逼近兵力不過數千的建康,城內人心震恐,內外戒嚴。劉裕聞訊,自北伐前線急返京師,部署防衛。盧循優柔寡斷,貽誤戰機,義軍兵臨建康近兩月,兵疲糧乏;被迫於七月初南還尋陽。十二月,被劉裕追及,大破於大雷(今安徽望江)、左裏(今江西都昌西北左蠡山下),被迫轉而南向始興、番禺撤退。義熙七年二月,晉將孟懷玉攻破始興,義軍驍將徐道覆戰死。盧循率餘部至番禺,但該城已為劉裕部將孫處由海道襲取,遂於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寧省仙遊東),遭火攻兵敗,投水自殺,起義失敗。義熙七年(411年),劉裕派兵擊殺徐道覆,盧循久攻番禺不下,轉往交州。此時交州刺史杜瑗病亡,朝廷有詔令其子杜慧度襲職,慧度尚未接詔,盧循已襲破合浦,徑向交州搗入。慧度悉散家財,號召中州文武六千人於石埼應戰,一舉擊敗盧循,盧循見大勢已去,以酒毒死妻子,再殺死不願殉死的美妾,投水自殺。杜慧度得勝後,殺盧父,尋得盧循屍身,把首級割下,再加上李脫等人頭顱共七人,用小箱子精致包裝,送往建康。廣州等大部分地區收複。

滅劉毅

劉毅[東晉](?~412)中國東晉北府兵將領。字希樂,小字盤龍。彭城沛(今屬江蘇沛縣)人。曾為桓弘中兵參軍。元興二年(403)桓玄代晉建楚國,劉毅與孟昶、劉道規等在廣陵起兵反對,斬青州刺史桓弘,與劉裕攻入建康,為冠軍將軍。義熙六年(410),與農民起義軍首領盧循戰於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東北長江中),大敗,降為後將軍。旋又為荊州刺史,據長江中遊。他與劉裕協同討平桓玄,而功居其次,意常怏怏,求與裕抗衡。後劉裕受詔討伐,劉毅兵敗,自縊於江陵,劉裕遂率軍攻克江陵。

滅司馬休之

司馬休之(?~約417年)東晉大臣。字季豫,河內溫(今溫縣)人。晉天興五年(404年),任荊州刺史。後被桓玄逼迫,投奔慕容德。桓玄被殺後,休之又回晉,仍任荊州刺史,在任為吏民所擁護。其子文思謀殺劉裕,被劉裕發覺,劉裕將文思交給休之,讓他處置。休之上表請廢文思,並寫書信給劉裕以謝罪。神瑞中,裕殺休之子文寶、休之兄子文祖,並率軍進攻休之。休之舉兵反抗,兵敗率眾投奔後秦。義熙十一年(415年)四月,劉裕擊敗司馬休之四萬軍隊,攻克江陵,直搗襄陽。休之父子、魯宗之等逃往後秦依附姚興。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滅姚泓,後秦亡,司馬休之等數百人向司徒長孫嵩請降,月餘,卒於軍隊中。追贈征西大將軍、右光祿大夫,諡始平聲公。

總結

劉裕自平定桓玄之亂後,從義熙五年(公元409年)開始,帶兵征討,進行了消滅割據勢力的統一戰爭。他先後攻破南燕(今豫、魯一帶),殺了南燕王慕容超,收複青州;南下擊潰盧循,收複廣州;攻克江陵,殺了割據者劉毅;力取成都,滅了割據者譙縱;直搗襄陽,趕跑了割據者司馬休之。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至此,自桓玄作亂以來,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全部滅亡,南方歸為一統。東晉境內,全由劉裕勢力統治了。東晉王朝早已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