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的資料(1 / 2)

初露鋒芒

劉裕初為北府舊將孫無終的司馬,事跡不顯。安帝隆安三年(399)十一月,孫恩從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晉廷忙派謝琰、劉牢之前往鎮壓。謝琰是著名的陳郡謝氏家族中的人物,劉牢之則為淝水戰役中大破前秦苻堅的北府名將。大概因為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當了一名參軍。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因討亂有功,劉裕被封為建武將軍,領下邳太守。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平定桓玄之亂

孫恩起兵,消耗了晉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虛,這給盤踞長江上遊軍事重鎮荊州、虎視三吳、伺機而動的桓玄以可乘之機。元興元年(402),桓玄舉兵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劉牢之懼禍而逃,後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行韜晦。由於劉裕屢建軍功,於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更對劉裕款待備至,恩寵有加。桓玄的妻子劉氏頗能識人。她多次對其夫說:「劉裕行止有龍勢虎誌,看問題不同凡響,不會久居人下,宜盡早除之。」桓玄卻說:「我欲蕩平中原,非此人不行,怎好殺他?等關隴平定,再作計議。」正在桓玄盤算之際,劉裕也在暗中圖謀桓玄了。他約何無忌、劉毅等人於廣陵(今江蘇揚州)、曆陽(今安徽和縣)、京囗、建康四處舉事,克期齊發。元興三年(404)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百餘人首先在京囗發難,殺死桓修。劉毅也於廣陵得手,誅桓修之弟桓弘。接著,眾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桓玄見情勢不妙,挾持晉安帝,輕舟逃逸江陵。三月,劉裕率兵進入建康,坐鎮京師,指揮各路人馬乘勝西進。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桓玄被逼逃往西川,為益州都護馮遷所殺。

掌握大權

次年三月,劉裕迎安帝複位。為獎勵劉裕再造晉室之功,安帝進劉裕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朝政。

鏟除異己

408年,襄城太守劉敬宣,受劉裕之令,率兵5千攻後蜀。秋七月,兵入三峽中,遣巴東太守以2千人出外水(今岷江);他與鮑陋、文處茂、時延祖等率主力由墊江(今合川)走內水(涪江),轉戰至黃虎(今射洪一帶),離成都隻有500裏。這裏,後秦姚興也遣平西將軍姚賞,南梁州刺史王敏將兵2萬人入援;譙縱也派輔國將軍譙道福,率眾拒險死守。兩軍相持60餘日,晉軍不能進,且軍中食盡,又疾疫流行,“死者大半,乃引軍還”。409年,譙縱接受後秦的封賞為蜀王。次年,譙縱以桓謙(桓玄族黨)為荊州刺史,以譙道福為梁州刺史,起兵2萬攻東晉的荊州。後秦姚興也令前將軍苟林統騎兵前來相助。並派人與東麵盧循相通。譙道福攻破巴東(今奉節),殺死晉的守將時延祖等。桓謙率兵進入荊州,招集舊部,得2萬餘人,進駐江陵西北的枝江。苟林的騎兵在尋陽擊敗入援建康的司馬鎮之,進軍到江陵東南的江津。晉的荊州、江陵處於兩麵夾擊之中;晉都建康又受到戶循的進攻,不但沒有援兵,音信也阻隔不通;守嘉陵江的荊州將士也在另謀去就,這個形勢對晉軍十分不利。守嘉陵江的劉道規首先安定部眾,他向眾將士說:"吾東來文武足以濟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他這樣一講,反而沒有人走了。恰好,這時雍州刺史魯宗之率數千人由襄陽南下援江陵。有人還懷疑魯宗之有異圖,劉道規則單騎往見,並委之以守江陵的重任。他則率統全軍之眾,首先攻擊西北的桓謙。迅速戰敗桓謙,回師打敗苟林,取得了這次反擊戰的完全勝利。譙縱經此失敗後,再也無力向東晉進攻了,後蜀也就很快的走向了它的末日。編輯本段統一南方西滅西蜀

411年後蜀軍敗回四川。412年,東晉劉裕又籌劃取蜀,以西陽太守朱齡石為益州刺史,率寧朔將軍臧熹、河間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劉鍾,起兵2萬攻後蜀。出發前,劉裕與朱齡石根據前次劉敬宣走內水相持失敗的教訓,訂下誘蜀人防內水,主力走外水的速戰之策。為了防止風聲早播、蜀人審得虛實,劉裕具一錦函,旁書“至白帝乃開”。東晉朝廷對譙縱割地稱王非常仇視,三次派大軍征討。義熙二年(406年),東晉大將毛修之率兵入蜀,在今渠縣一帶被譙縱部將擊退。義熙四年(408年)東晉大將劉敬宣率大軍再次入蜀,在離成都500裏的黃虎被譙縱部將擊退。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東晉大將朱齡石再率大軍入蜀征討譙縱,這一次晉軍終於一直攻到成都。譙縱雖組織軍民奮力抵抗,但晉軍勢大難敵,成都被朱齡石攻破,譙縱自縊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