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典一行人,浩浩蕩蕩,出洛陽後,直奔潁川郡的陽翟而來。
陽翟,是大漢豫州潁川郡的治所,就是後世的禹州,距離洛陽很近。陽翟在堯舜時期,稱為夏,是夏部族聚居與活動的中心。後夏王朝創立並建都於此,又稱“夏都”。禹在夏都執政八年。也是夏桀囚禁商湯的地方。後商湯強盛,放逐夏桀,一度稱此地為“曆”地,或“櫟”地。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因位於嵩山之陽,因此叫陽翟。戰國時,韓國都城曾修建於此。
皇甫嵩、朱儁、曹操早就聽聞天使將要蒞臨陽翟,犒賞三軍,早早就在陽翟外的官道上迎候。為了防止發生意外,斥候早早撒開,四下遊弋,各方均備下數百精騎扼守要道。
天氣越來越熱,許多人不停的擦汗,用手遮擋陽光,往西北方向探看。
一道煙塵滾滾而來,旌旗隱約可見,確認是漢軍。皇甫嵩遠遠派親兵抵近接引,並回頭對其他人講:“我等尚且熱的頭暈眼花,天使乘車趕路,一應車馬物資不停,趕路至此,必定饑渴難耐。稍後應當多呈涼茶上前,聊以解渴。”
諸人皆以為然。
馬車上,劉協頭暈目眩,骨頭也覺得快散了架。
這是他在這個東漢時代的第一次遠途出行,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是仍小看了這時代路況的差勁,嚴格來講,大部分官道仍是崎嶇難行,對於走慣現代化的水泥路和皇宮中的石頭路的皇子劉協,簡直是一種磨難。
現在他徹底明白了為什麼古人通常不喜歡遠遊,為什麼官員犯錯誤了,僅僅一道遠徙的命令,就能嚇壞許多人,是因為這是非常考驗一個人身體的事情,不計其數的人因為長途跋涉,病死在半路上。忍著渾身酸痛的不適,他想起中常侍郭勝當時支持自己外出勞軍的聲音,結合一路上的顛簸感受,想想自己的年齡,頓時明白了這裏麵的路數。
幾乎沒有一個小孩子,能夠在這樣的顛簸行進中不生病的。而這個時代,醫學手段還沒有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不是什麼病都可以迅速痊愈的。
他乘坐的馬車,錦墊鋪席,已經是相當舒服的了,但是仍舊顛的內髒七零八落。
幸好自己不暈車啊。
桓典心疼地看著皇子協,眉頭深皺,有些發愁。這一路行來,若是精壯男子,自然不在話下。但皇子挺著稚幼之軀,為了不拖慢隊伍行進速度,竟然堅持按照戰時行進速度,士卒不歇,他也不歇。由於不耽誤,僅用兩天,全部犒賞輜重人馬,就全部到了潁川範圍了。陽翟,就在潁川靠北的位置,附近的黃巾亂兵已被全部肅清。
一路走來,官道兩側田地荒蕪,部分野草生的比人都高,白骨時見於野,他每次扭頭看皇子協,都見其雙眉緊鎖,淚光盈盈,顯然是被這蒼涼的情景給觸動了。皇子協雖說有時候對閹人過於親善,但是其心性不失仁厚啊。見到田地荒蕪,百姓餓死,他能黯然落淚;見到隨行車架附近的士卒滿頭是汗,能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絲巾遞過去讓其擦汗,這樣體恤庶民,體恤士卒,沒有人指點教授,皇子協僅是隨著心性而為,就完全符合上古君子的行為典範啊。
當初中常侍郭勝提出“皇子勞軍,有利士氣”,桓典就知道不對勁,現在看到皇子協咬牙苦撐的樣子,就徹底明白了。這哪裏是要他來勞軍,是暗中叫他來送死的!這家夥是何皇後的老鄉,難怪表現如此……陛下真是昏頭了啊,這樣拙劣的手段,他都能被蒙蔽,竟然也不顧大臣反對,同意皇子協隨軍出發,真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