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回 拜聖顏邵雍論德性 話孔菜…(2 / 2)

仁宗聞言,大為震驚道:

“竊以為邵先生會對呂相大家貶斥,不想確是十分中肯的評價。足見心思坦蕩,不藏私情。

我聽聞你在國子監曾就自三皇至五代以來的曆史規律如何衡量,與邵必有過一番爭論。

提出了皇、帝、王、霸之觀點,但不知其劃分依據又是什麼?朕倒樂聞其詳。”

邵雍未想到仁宗也會對曆史感興趣,遂正色斂容道:

“三皇時期,以道化民,如春回大地,萬物生發;

五帝治世,以德教民,如夏季嬌陽燦爛,草木繁盛;

三王為政,以功勸民,如秋風颯遝,百物凋零;

五霸理國以力率民,如風饕雪虐,泯滅生機。

故孔子讚《易》,自羲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

仁宗一麵靜靜聆聽,一麵在頭腦中展開思索,待他話音剛落,遂問道:

“如此劃分,倒是新穎至極。老子在《德經》中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的言論。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此與先生的皇、帝、王、霸之觀點豈不如出一轍。

故依朕看來,此間皆逃不過道德二字,可見世人涵養德性是多麼重要了。”

一旁的洛懷川聞言,暗自嘀咕道:

“我何不就此做做文章,若能令孔道輔還朝,範老哥或許會跟著一道升遷。

打定主意,遂言道:

“官家所言可謂一語中的,儀封人請見孔子後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木鐸者,乃用以警眾之響器。孔先聖即是上天派來教化民眾,使無道變有道之使者。

然百姓追名逐利之風日盛,致使聖道壅塞不通。故我方另避蹊徑,以孔家菜為突破口,使其大快朵頤之時,潛移默化得到熏陶。

因此,便將秋賣日定於夏正八月二十七日。屆時官家正可藉此機會,以‘顏如玉’酒祭拜孔先聖。為萬民宣講聖道之學,想必會得到未可預期之效果。”

仁宗聞罷,內心頓時滑過一股暖流,由衷讚道:

“小師父此舉可謂用心良苦,倒是難得的一片愛民之心。”

言罷,又轉向邵雍問道:

“但不知邵先生以為三皇五帝之世,能否再恢複?”.